為什么說孩子太乖也不好
來源:網絡資源 文章作者:奧數網整理 2019-05-20 21:25:44

教育孩子聽話成為家長的責任。不錯,一個“聽話”的孩子,看起來是那么令人滿意,他聽大人的話,不打架,不惹事生非,把成績看得同生命一樣重要;他聽老師的話,上課專心,作業(yè)認真,不管量多少,老師怎么說他就怎么做。其實,這種“聽話”教育觀對孩子成長是不利的。
弊端之一:不利于孩子獨立能力的培養(yǎng)。
孩子的獨立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也不是長大后一下子就能具備的,是在日常生活中逐漸形成的。中國傳統的家庭教育觀念發(fā)展到現在,只要求孩子把書讀好,其他的一切,家長能包的都包了,不用說洗衣、做飯之類的家務活,少數家長就連背書包也包了。這種事無巨細地包攬,使孩子本來完全可以獨立做的事情,全被父母的過分“慈愛”承包了,長此以往孩子的獨立能力必將受到影響,以致出現部分孩子長大后,抱怨父母“承包過頭”的現象。
弊端之二:易使個性得不到健康發(fā)展。
一般來說,每個人都具有自己獨特的個性,而家長一味地“聽話”教育,會導致部分孩子成為“乖乖兒”。乖孩子父母帶起來固然比較輕松,但長期如此,孩子的獨特個性就得不到健康的發(fā)展,孩子不能獨當一面,對父母的依賴性日益增強,只知道父母怎么說就怎么做,不會主動去思考,處理事件往往顯得畏首畏尾,怕別人說閑話。其實,太乖的孩子未必有出息。德國著名心理學家海查曾做過一個跟蹤實驗,結果發(fā)現,在反抗性強烈的兒童中,長大后有94%的人有果斷的判斷力和堅強的意志力,而在反抗性不顯著的孩子中,真正稱得上有意志力和判斷力的只占24%。
弊端之三:易使孩子的自信心受到影響。
孩子太乖可能是孩子個性本身比較順從,或是父母過分嚴格的管教造成的。這類孩子總是循規(guī)蹈矩按父母的意愿處事,凡事沒有自己的看法,或者即使有也不敢表達。由于孩子年幼,缺少處世經驗,而按父母的意愿處事往往不會出差錯,這事實上已潛在著使孩子失去對自身的信心,失去自己努力去探索、去追求、去鍛煉的自覺性,只知道順從父母,以博得父母的贊賞,這樣使孩子的自信心受到影響。而自信心對一個人一生的發(fā)展所起的作用,無論在智力上還是在處世能力上,都有著基石性的支持作用,現代社會需要的是有頭腦、會獨立思考的人才,而不是察人眼色、隨波逐流或自我封閉式的“人才”。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