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說明文閱讀練習題及答案:“道不遠人”:處處把目光投向現實世界
來源:網絡資源 文章作者:奧數網整理 2019-03-15 22:40:42
小學語文說明文閱讀練習題及答案:“道不遠人”:處處把目光投向現實世界
“道不遠人”:處處把目光投向現實世界
楊國榮
、偎^“日用即道”,亦即強調道就體現并內在于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诎凑罩袊幕睦斫,道作為宇宙人生的終極原理和統(tǒng)一的真理,無法與人相分!独献印芬烟岢“域中有四大”之說,所謂“四大”則指道、天、地、人四項,其中既包括廣義的“物”(天地),亦涉及人,而涵蓋二者的最高原理則是道。值得注意的是,在這里,作為最高原理的“道”與人并非彼此相分,二者作為域中四大中的兩項而呈現內在關聯。
、墼谌寮夷抢,也可以看到類似觀念。儒家反復強調道非超然于人:“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也。”道并不是與人隔絕的存在,離開了人的為道過程,道只是抽象思辨的對象,難以呈現其真切實在性。而所謂為道(追尋道),則具體展開于日常生活過程之中。
、軓娬{“道”和“人”之間不可分割、相互聯系的重要涵義之一,是肯定道所具有的各種意義唯有通過人自身的知和行、認識世界和改變世界的過程,才能呈現出來。正如深山中的花自開自落,并無美或不美的問題,只有在人的審美活動中,它的審美意義才得到呈現。作為社會理想和規(guī)范系統(tǒng)的“道”,其意義更是直接地通過人自身的知行活動而形成。上述意義上的道,都具有“不遠人”的品格。從哲學的視域看,以上觀念的重要之點,在于把人對世界的理解過程和意義的生成過程聯系起來。
、莸篮腿酥g相互關聯的另一重涵義,是“日用即道”。所謂“日用即道”,亦即強調道人的日用常行而存在,它就體現并內在于人的日常生活之中。這一觀點的重要之點在于沒有把道視為一種彼岸世界的存在或超越的對象,而是把它引入到現實之中,使之與人的日用常行息息相關。在孔子那里,已可看到這類觀念?鬃拥膶W生曾向孔子請教有關鬼神的事情,孔子的回答是:“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他的學生又問有關死的事,孔子的回答依然是:“未知生,焉知死?”在孔子看來,我們應當關心的,不是那種超越的對象,不是遠離現實人生的存在,而就是人自身的現實存在和現實生活?傊瑥“道不遠人”的觀念出發(fā),儒家處處把目光引向現實的世界。
、薜啦贿h人,同時也規(guī)定了道和人的實踐活動無法相分。在實踐過程中,道的品格具體地表現為“中”。儒家一再談到“中道”或“中庸之道”,孟子便主張“中道而立”,荀子也肯定:“道之所善,中則可從。”道作為實踐的原理,其意義首先便體現在“中”之上。這種“中”并不僅僅是量的概念。從量的概念去理解,“中”往往表現為與兩端等距離的那一點,然而,中國文化家們所說的“中”,更多體現為實踐過程中處理、協(xié)調各種關系的一種原則。在天道的層面,道首先表現為多樣的統(tǒng)一。從多樣的統(tǒng)一這一視域看,“中”就在于使統(tǒng)一體中的各個方面彼此協(xié)調。千差萬別的事物同處于一個系統(tǒng),如何恰當地定位它們,使之各得其所,這就是“中”所涉及的重要方面。道同時體現于變化過程,表現為發(fā)展的原理。從過程的角度來看,“中”則關乎不同演化階段之間如何協(xié)調的問題。以上意義上的“中”,其實質的內涵集中體現于“度”的觀念。這種“度”的意識,同時可以看作是一種實踐的智慧。
、咭“度”為內涵的實踐智慧,體現于不同的方面!吨杏埂吩岢隽艘粋重要思想,即“萬物并育而不相害”。從本體論上看,這一命題意味著對象世界中的諸種事物都各有存在根據,彼此共存于天下。從人的實踐活動看,“萬物并育而不相害”則涉及不同的個體、團體、民族、國家之間的共處、交往問題,它以承認不同個體的差異、不同社會領域的分化為前提。個體的差異、不同社會領域的分化是一種歷史演化過程中無法否認的事實,如何使分化過程中形成的不同個體、存在形態(tài)以非沖突的方式共處于世界之中,便成為“萬物并育而不相害”所指向的實質問題,在這里,所謂“并育而不相害”,便要求以“度”的中道原則,恰當地處理、協(xié)調社會共同體中方方面面的關系。這種協(xié)調方式沒有一定之規(guī),也沒有一成不變的程序,它需要根據實踐生活的具體形態(tài)來加以調節(jié)。這種調節(jié)作用就體現了一種“度”的智慧。
。ü(jié)選自《中國文化中的“道”》,原載2011年6月12日《文匯報》)
1.下列有關“道”的理解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日用即道”,道體現并內在于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B.道是抽象的,道的意義只有通過人自身的知和行、認識世界和改變世界的過程,方可呈現出來。
C.儒、道兩家學說中“道”都涉及到人,說明儒、道兩家對“道”的理解是一致的。
D.道的品格具體表現為“中”,它體現了實踐過程中處理、協(xié)調各種關系的一種原則。
2.下列理解和分析與原文內容相符的一項是( )
A.在儒家那里,道是宇宙人生的終極原理和統(tǒng)一的真理。
B.儒家的“中道”,實質內涵則集中體現在“度”的觀念上,可以看作一種實踐智慧。
C.孔子只關心自身的現實存在,而反對關心任何超現實的對象。
D.從哲學的視域來看,“道”具有“不遠人”的品質,即在于把人對世界的理解過程和自身的生活過程聯系起來。
3.下列表述與原文觀點不相符的一項是( )
A.儒家的“中庸之道”,能使“萬物并育而不相害”。
B.深山中的花開花落,本身不存在美或不美的問題,因為其審美意義是要在人的審美活動中才得到呈現的,這就是“美不遠人”。
C.儒家反復強調道并非超然于人,它能具體展開于人的日常生活過程中。
D.“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體現了“度”的智慧,這種智慧能使不同個體的差異、不同社會領域的分化過程以非沖突的方式共處于世界之中。
【點擊下一頁查看答案】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