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笛》經(jīng)典賞析
來源:網(wǎng)絡資源 文章作者:奧數(shù)網(wǎng)整理 2017-07-09 10:53:06

奧數(shù)網(wǎng)整理了關于小學語文課文《木笛》的經(jīng)典賞析,希望對小學語文課文學習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引言】文學作品是情感的結(jié)晶,欣賞它,是一種永遠的尋覓和追逐。風景迷人的阿爾卑斯山山谷中的一條公路邊,插著一個標語牌,提醒駕車人:“慢慢走,欣賞啊!”讓我們一起走進文學這片激情的森林,仔細地品味美,品味情趣豐富的人生。
關鍵詞:感受美品味美享受美
《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閱讀教學是老師、學生、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要使學生有所感悟,教師首先要有感悟;要使學生深受感動,教師首先要愛感動。只有當教師對文本深情投入、真情流露的時候,學生才能受到真正的熏陶和感染。要想讓課堂火花四射、精彩紛呈,要想讓教學生機盎然、充滿活力,都離不開教師對文本進行全方位的解讀。著名特級教師孫雙金在談對文本解讀的重要性時首先提出:“上好語文課,解讀文本是第一步。”語文教材中的文章,文質(zhì)兼美,意蘊深遠,作為語文老師,首先應以一個學習者的身份,和字面上的文本及文本后面的作者認真對話,靜心凝神地加以研讀,做好解讀文本的第一人。
無意之間,在人教版的九冊語文教材的選讀課文中讀到了《木笛》一文,主人公朱丹——一位樂器演奏員身著一身黑色云錦衣衫亮相,我的內(nèi)心便沒由來的怦然一震,隨后,讀到他一次又一次地小心地將木笛取出、放回、取出,讀到他拒絕演奏歡樂的曲目時那種難以掩飾的悲戚,再讀到他來到南京大屠殺紀念碑前吹響木笛,“笛聲悲涼凄切,猶如脈管滴血。寒冷凝凍著這聲音,火焰溫暖著這聲音。墜落的雪片紛紛揚起,托著笛聲在天地間翩然回旋。”我仿佛也隨著這笛聲來到了紀念碑,傾聽著朱丹心臟的跳動。這樣的感受和感動讓我手不釋卷,捧著課本讀了一遍又一遍。整篇文章沒有慷慨激昂的語調(diào),沒有華麗堆砌的詞藻,而是有一種如朱丹的笛聲般的憂怨自然地彌散,如中國的水墨畫般無聲地暈染。這樣的文章,這樣的意境,這樣的情感,該怎樣引領孩子?怎樣感染孩子?咀嚼了很久,思考了很久,我慢慢平靜下來。雖說《木笛》一文帶給我難以言表的感動,作為教師,我們必須將自己感性的東西加以整合、提煉,形成適宜課堂、適宜學情的清晰的脈絡和結(jié)構(gòu),才能有效地引領學生走進文章的語境、意境、情境中,獲得正確的認知,享受藝術的熏陶,得到情感的升華。
一、以“臘梅”為切入口,凸顯高大的人物形象
亞里士多德說過:“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把地球撬起。”閱讀教學也需要一個支點,即讀者與文本對話的切入口——文本中最關鍵、最敏感的問題。只有找準了文本對話的切入口,才能高屋建瓴,牽一發(fā)而動全身,從而激發(fā)學生深入文本,形成對話,實現(xiàn)有效的多元解讀。
標題是文章的眼睛,抓住了標題,也就意味著抓住了文章之神。怎樣設置整體框架性的問題呢?我以“課文為什么要以‘木笛’為題?這又是一位怎樣的木笛演奏員呢?”為主問題,引領學生走進課文,走近朱丹。通讀課文之后,一個憂郁、孤傲的木笛演奏員的形象躍然紙上。“話音未落,從一排臘梅盆景中站起一個人來,他看上去修長、纖弱,一身黑色云錦衣衫仿佛把他也緊束成了一株梅樹。衣衫上的梅花,仿佛開在樹枝上。”寫朱丹,為什么要反復地提到“梅”?作者的用心何在?這讓你想起了什么?曾經(jīng)學過的課文《梅花魂》、王冕描寫的《墨梅》、《白梅》自覺地出現(xiàn)在腦海中。在這一次次的衍生中,一次成功的鏈接式解讀應運而生。朱丹與臘梅在一次次的撞擊中,不斷地重疊、分離,一個不屈不撓、潔身自傲的梅花一樣的形象越來越清晰,越來越高大。并給下文的解讀設下了鋪墊,“一個如此熱愛音樂的人,為什么不服從分配?為什么他會放棄這么好的機會?”等疑惑也得到了初步的解答。
把一篇詩文,鏈接到其他文章,嵌入到其他意境,就可以出現(xiàn)多種意義的碰撞,甚至可以互相輝映,自然而然地揭示出新的、更深刻的意義。自始至終,朱丹就像一株傲雪迎霜、傲然挺立的梅樹,屹立在我心里,學生心里。正如《白梅》中所寫,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塵。課伊始,就有意識地營造了一個婉約的課堂意境,在這樣一個渾然一體的世界里,沒有對語言文字的生硬肢解,沒有對人物形象的標簽式的張貼,可人物的形象已經(jīng)高高地樹立起。由此可見,文本解讀的基點一定是文章的語言。觸摸文本,咀嚼語言,悉心體味,發(fā)掘內(nèi)蘊。作為語文教師,一定要用一雙敏銳的眼睛,發(fā)現(xiàn)文章的每一處亮點和每一個細節(jié),并且將自己解讀到的亮點變成課堂上學生學習的著力點。
二、以“悲壯”為主旋律,奏響溫婉的課堂基調(diào)
《木笛》是首悲傷溫婉的樂曲,又是一個悲壯感人的世界。我們在抓住情節(jié)主線層層推進的過程中,溢于言表的是承載在語言文字中的文章的情感。文章中,情感元素遍布每一個環(huán)節(jié),每一個角落。朱丹的悲傷、大師的感動,無不讓人動容。這樣的文章需要學生反復地品讀、咀嚼、揣摩、體悟,進而感受到文字的律動,情感的波瀾,觸動自己的心靈。
整篇文章中,主人公朱丹表現(xiàn)出來的悲戚、憂傷,不禁讓人心生疑云。為什么他一出場便“閃過一絲悲戚”?為什么被拒絕后“涌出苦澀的淚水”?為什么連在紀念碑前演奏的笛聲都是“悲涼凄切”的?文本所體現(xiàn)出來的濃濃的人文關懷,為學生提供了一個豐富多彩的感知世界。教學時,應著眼于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陶冶學生高尚的審美情愫,使課堂真正成為師生生命律動的舞臺。當朱丹被告知不能錄用時,文中這樣寫道,“聽到這句話,朱丹的眼中頓時涌出苦澀的淚水。他向主考席鞠了一躬,把抽出的木笛小心地放回絨套,轉(zhuǎn)過身,默默地走了。”課堂上我是這樣呈現(xiàn)這一環(huán)節(jié)的學習的:你從中讀懂了什么?此時的朱丹沒有為自己辯解,他只是——(引讀),他更沒有什么過激的表現(xiàn),只是——(引讀),真是此時無聲勝有聲啊!只是這一走,可能意味著……?也可能意味著……?更可能意味著……?這怎能不讓他的內(nèi)心充滿黃蓮般的苦澀呢?學生在老師的牽引下反復地扣擊語言文字,扣擊人物內(nèi)心,扣擊文章主旨,將自己的感悟和人物的情感一次次地交融在一起。
葉圣陶先生說過,字字未宜忽,語語悟其神。我們在細讀文章時,不要忽視每一個字、每一個詞,要讀出每個背后的意蘊和味道。“細讀”的根本是立足于文本,也就是“充分閱讀”,就是要對文本所蘊涵的豐富內(nèi)涵進行充分的發(fā)掘。尊重文本,從文本出發(fā),注重細節(jié)的解讀和結(jié)構(gòu)的分析,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和貼近那些偉大的靈魂,實現(xiàn)文本的審美價值。
三、以“愛國”為主題,構(gòu)建積極的人生價值
《標準》中提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nèi)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nèi)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語文是文化之根,是精神家園,它對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影響是廣泛而深遠的。
南京大屠殺,中國人心里永遠的痛!一幅幅慘不忍睹的畫面、一個個血紅的數(shù)字地不斷呈現(xiàn),哪個中國人不是滿腔憤恨!朱丹的良苦用心得到了最合理的解答。當凄涼的木笛在風雪飄動的畫面中響起,當一群孩子手擎紅燭肅立在紀念碑著,感動的不僅僅是那個主考官,還有課堂上的所有的心。當我們隨著樂曲一遍又一遍地朗讀紅燭、雪花、笛聲,課堂竟然又一次達到了高潮。孩子們嚴肅而虔誠地聽著,讀著,想著,朱丹就這樣深深地植根在學生的記憶深處。當然,植根在學生記憶深處的還有——朱丹那份深沉而熾熱的愛國熱情。為了一個紀念日竟然可以放棄自己癡迷的音樂,放棄自己美好的前程。人物的形象再一次被高高地樹立,在敬佩、感動之余,又給人留下了怎樣的思考?顧炎武的名言——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肖邦說,愛祖國高于一切;拜倫說過,不愛自己國家的人,什么也不會愛。“木笛”在孩子們心里已不是一件樂器,而是一顆熾熱的愛國心啊!一切水到渠成,學生的心與朱丹的心緊緊相連,學生的情與朱丹的情深深相融。老師、學生、文本在課堂上和諧地交匯在一起,整個課堂,在這樣的時刻,成了一首婉約的詩。
閱讀教學以文本為基礎,不同的人,可以對同一文本有不同的解讀,但無論你如何解讀,都不能脫離文本,脫離文本的“視野范圍”。雖然“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一千個哈姆雷特終歸還是哈姆雷特,而不是麥克白,不是李爾王。因此,解讀時必須在一定的價值取向的基礎上,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解讀《木笛》,也許有許多途徑,也許有許多方式,但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作品中蓄含著很深的愛的象征,這是對生命與美的摯愛。如果脫離了這個點,所謂的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所謂的多元和尊重,就會陷入漫無邊際的揣測和臆想中,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由此可見,教者對文本的解讀,既是發(fā)現(xiàn)和領悟文本的意義,也是整合和建構(gòu)新的意義。解讀文本,不能站著看,要坐得住,讀進書里去,讀出自己的感悟,嚼出文本的味道,引發(fā)自己的思考。在此基礎上,將自己的感情與思考進行一個理性和宏觀的把握、梳理。然后回到課堂,帶著學生一起去發(fā)現(xiàn),去思考,去建構(gòu)。學生對文本的認知與重建,就超越了故事情節(jié)的層面,便生成了學生的意義,達成了主題。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shù)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shù)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shù)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shù)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shù)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shù)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shù)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shù)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shù)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shù)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