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修訂引爭議:“刪除古詩”還是“刪除文化”?
來源:新華網 文章作者:吳振東 2014-08-28 10:34:31
近日,“上海小學一年級第一冊新版語文課本刪除原有八篇古詩”一事在網上引起很大反響。支持者肯定其減負意義,質疑者則擔憂:拿古詩“開刀”,是否不利于小學生傳承中華傳統(tǒng)文化?
“刪除古詩”只是改變教學方式?
記者了解到,從今年9月新學期開始,上海小學一年級語文課本被“瘦身”:除刪除原教材最后單元的5篇課文外,《畫》《草》《登鸛雀樓》等8首古詩也將退出;同時,一年級識字量從原來要求的353個減少到296個,寫字量從296個減至118個。
“改革的總目標是減負。”上海市教委副主任賈煒表示,此次對小學一年級語文教材“瘦身”,是為切實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也讓學習更符合一年級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回應家長和社會的期望。
教材“瘦身”受到大多數受訪一線教師的認同。有教師表示,課本中的古詩詞,孩子們大都在家里或幼兒園就學習過,小學老師沒了硬性規(guī)定,反倒可以用更適合孩子認知規(guī)律的聽讀方式,讓他們真正浸潤到古詩的熏陶中。
“按照修訂后的教材,老師可以做到3天教授2篇新課,空下來的時間能幫助學生打牢拼音和識字基礎,或引導他們進行有益的課外閱讀。”上海黃浦區(qū)武寧路小學語文老師陳靜說。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語文教研員薛峰表示,此次教材的修訂經過了大量的先期調研。“對上海17個區(qū)縣867人次小學語文教師的調查顯示,41%的教師認為其中部分課文較長,學生學習有困難;37%的教師認為識字量偏多,應適度減少,因此對部分課文篇目作出了調整。”
至于古詩誦讀部分,薛峰解釋,只是改變了教學方式,不再以書面的形式呈現在教材中,而是通過課前兩分鐘、語文拓展課和學科活動等時間,以學生聽錄音磁帶或跟著教師示范誦讀的方式進行。“課本中減少古詩量,并不意味著我們削弱對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視和傳承,而是為了減輕給孩子們不必要的認讀和記憶負擔,老師和學生也都能有更多自由發(fā)揮的空間。”
給學生減負非得拿古詩“開刀”?
盡管有家長坦言,學;蚣彝ピ诮毯⒆訉W詩過程中,確實存在讓孩子教條式背誦、默寫全文的現象,孩子未必能甚解“詩意”,但不少家長仍質疑“減負就非得拿古詩‘開刀’?”
上海浦東新區(qū)機關干部、“寶寶念詩”微信公眾賬號發(fā)起人韓可勝認為,詩歌是韻文,即使當順口溜,也比一些課本中保留的現當代文章更容易記,也更讓人終身受益。“上千年檢驗下來的韻文,要比編造出來的假童話或假的勵志故事好得多,絕不能遺忘中華文化中最寶貴的東西。”
網民“佛鈴花”說:“詩歌是傳統(tǒng)文化集大成者,小時候即使不懂古詩,但讀起來朗朗上口,趁著年紀小記憶好,多背些古詩真的能多受點熏陶。”
還有家長表示,雖然家長在家也會教孩子背誦古詩,但學校正規(guī)教育對孩子的啟蒙意義更大,不可輕易退出課堂。
教材改革應給家長、學生更多發(fā)言權
無論是此次上海語文教材修訂,還是今年6月語文出版社將歌曲《天路》、《蝸牛》納入教材,幾乎每一次語文教材的變革都會引發(fā)社會熱議。減負目標之下,怎樣對課文進行取舍?華東師范大學課程與教學系副教授董蓓菲表示,“課程修訂不是簡單地加加減減,課文遴選首先應符合各年齡段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和思維特征,能否做到順天性而教、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才是衡量改革成效的指標。”
上海金山區(qū)海棠小學校長錢歡欣認為,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教學應從其生活體驗和認知特點出發(fā),直面語言、直面心靈,讓課堂變得更加生動、包容、歡愉。她還建議,在教材修訂過程中,應給一線教師、學生和家長更多話語權。“比如,可讓學生選出自己‘最喜歡’和‘最不喜歡’的課文,學校應該呵護孩子學習上的快樂。”
據了解,為更好推進小學語文教材的改革,落實全面“零起點”教學,目前,上海市教委已組織團隊,將在2014年下半年,對整套小學語文教材作全面的評估,征集一線教師對教材的意見,為整套教材的修訂提供依據。同時,還要求學校通過“開放日”活動、家長會等方式,促進家校互動,及時地調整學校的相關工作。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