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最小公倍數(shù)的應(yīng)用題解析
*例1 文化路小學舉行了一次智力競賽。參加競賽的人中,平均每15人有3個人得一等獎,每8人有2個人得二等獎,每12人有4個人得三等獎。參加這次競賽的共有94人得獎。求有多少人參加了這次競賽?得一、二、三等獎的各有多少人?(適于六年級程度)
解:15、8和12的最小公倍數(shù)是120,參加這次競賽的人數(shù)是120人。
得一等獎的人數(shù)是:
3×(120÷15)=24(人)
得二等獎的人數(shù)是:
2×(120÷8)=30(人)
得三等獎的人數(shù)是:
4×(120÷12)=40(人)
答略。
*例2 有一個電子鐘,每到整點響一次鈴,每走9分鐘亮一次燈。中午12點整時,電子鐘既響鈴又亮燈。求下一次既響鈴又亮燈是幾點鐘?(適于六年級程度)
解:每到整點響一次鈴,就是每到60分鐘響一次鈴。求間隔多長時間后,電子鐘既響鈴又亮燈,就是求60與9的最小公倍數(shù)。
60與9的最小公倍數(shù)是180。
180÷60=3(小時)
由于是中午12點時既響鈴又亮燈,所以下一次既響鈴又亮燈是下午3點鐘。
答略。
*例3 一個植樹小組原計劃在96米長的一段土地上每隔4米栽一棵樹,并且已經(jīng)挖好坑。后來改為每隔6米栽一棵樹。求重新挖樹坑時可以少挖幾個?(適于六年級程度)
解:這一段地全長96米,從一端每隔4米挖一個坑,一共要挖樹坑:
96÷4+1=25(個)
后來,改為每隔6米栽一棵樹,原來挖的坑有的正好趕在6米一棵的坑位上,可不重新挖。由于4和6的最小公倍數(shù)是12,所以從第一個坑開始,每隔12米的那個坑不必挖。
96÷12+1=9(個)
96米中有8個12米,有8個坑是已挖好的,再加上已挖好的第一個坑,一共有9個坑不必重新挖。
答略。
例4 一項工程,甲隊單獨做需要18天,乙隊單獨做需要24天。兩隊合作8天后,余下的工程由甲隊單獨做,甲隊還要做幾天?(適于六年級程度)
解:由18、24的最小公倍數(shù)是72,可把全工程分為72等份。
72÷18=4(份)…………是甲一天做的份數(shù)
72÷24=3(份)…………是乙一天做的份數(shù)
。4+3)×8=56份)………兩隊8天合作的份數(shù)
72-56=16(份)…………余下工程的份數(shù)
16÷4=4(天)……………甲還要做的天數(shù)
答略。
*例5 甲、乙兩個碼頭之間的水路長234千米,某船從甲碼頭到乙碼頭需要9小時,從乙碼頭返回甲碼頭需要13小時。求此船在靜水中的速度?(適于高年級程度)
解:9、13的最小公倍數(shù)是117,可以把兩碼頭之間的水路234千米分成117等份。
每一份是:
234÷117=2(千米)
靜水中船的速度占總份數(shù)的:
(13+9)÷2=11(份)
船在靜水中每小時行:
2×11=22(千米)
答略。
*例6 王勇從山腳下登上山頂,再按原路返回。他上山的速度為每小時3千米,下山的速度為每小時5千米。他上、下山的平均速度是每小時多少千米?(適于六年級程度)
解:設(shè)山腳到山頂?shù)木嚯x為3與5的最小公倍數(shù)。
3×5=15(千米)
上山用:
15÷3=5(小時)
下山用:
15÷5=3(小時)
總距離÷總時間=平均速度
。15×2)÷(5+3)=3.75(千米)
答:他上、下山的平均速度是每小時3.75千米。
*例7 某工廠生產(chǎn)一種零件,要經(jīng)過三道工序。第一道工序每個工人每小時做50個;第二道工序每個工人每小時做30個;第三道工序每個工人每小時做25個。在要求均衡生產(chǎn)的條件下,這三道工序至少各應(yīng)分配多少名工人?(適于六年級程度)
解:50、30、25三個數(shù)的最小公倍數(shù)是150。
第一道工序至少應(yīng)分配:
150÷50=3(人)
第二道工序至少應(yīng)分配:
150÷30=5(人)
第三道工序至少應(yīng)分配:
150÷25=6(人)
答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