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生如父子還是師生如益友
來源:光明日報 文章作者: 2010-05-28 09:47:39
師徒如父子”、“一日為師,終生為父”的時代似乎已經(jīng)離我們遠去。在輿論的放大鏡下,我們看到了更多走下“人類靈魂工程師”圣壇的大學教師,也看到了更多個性鮮明、見解獨立的青年學子。無論是師是生,他們同樣都有著七情六欲,都分各色人等。他們是高校中的“對立統(tǒng)一”,是高校人才培養(yǎng)過程中起決定作用的“主
要矛盾”。在這個利益多元、價值多元的時代,傳統(tǒng)的師生關系有了哪些改變?今天的師生關系應該如何定位?本報記者就此與重慶工商大學黨委書記李春茹教授、西南政法大學全球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李珮教授進行了交流。
記者張國圣(以下簡稱記者):過去我們談到師生關系,感覺都是溫情脈脈的,回想起來都覺得挺溫暖。這幾年情況好像有點變化,在媒體和社會輿論中, “師生關系”似乎更多是以沖突的形式呈現(xiàn)在人們的眼前,有些沖突還很激烈。到底是媒體放大鏡的原因,還是現(xiàn)在的高校師生關系確實有了些變化?
李春茹書記:要準確判定當前的高校師生關系,首先要從內(nèi)涵和外延上對師生關系作一個界定。從內(nèi)涵上說,師生關系首先是一種社會關系,社會的變革肯定會在高校的師生關系中留下烙印;師生關系也是一種工作關系,教師是教學,學生是求學;師生關系還是一種人際關系,既有理性的成份,也有感性的成分。概括地說,高校師生關系是以教和學為媒介的雙向互動的關系。從外延上說,廣義的師生關系是指學生群體和高校所有教職員工的關系,因為高校講教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最狹義的師生關系,是指專業(yè)教師與學生的關系,或者說教師、輔導員與學生的關系。
社會在變革,高校的師生關系肯定也會隨之有一些變化,但“教與學”的根本還是沒有變。
記者:究竟有哪些變化?這些變化對我們所理解的傳統(tǒng)的師生關系形成了挑戰(zhàn)嗎?
李春茹:變化就是挑戰(zhàn)。不積極應對變化就不能適應變化的趨勢。回到“教與學”的本質(zhì)上來看,一是教師主導、學生受導的關系有所改變,師生從人格、學識上更加平等。過去更多地講尊師愛生,現(xiàn)在更多地講互尊互愛;二是“教學相長”的效應更加明顯。過去我們也講“教學相長”,但獲取知識的渠道相對單一,即使有互動,知識和信息的輸送仍然是單向的;現(xiàn)在知識、信息爆炸,獲取渠道也更多,互動不僅對學生有好處,對教師同樣也很重要;三是誼益并存。強調(diào)師生情誼很好理解,為什么在師生關系中還要重視“益”?因為我們既要強調(diào)群體的奉獻精神,也要以平常心看待教師。師生的交互往還過程,應該是雙向互益的過程;四是同生俱榮。教師希望學生都能成才,博導、碩導希望將最優(yōu)秀的學生招到自己門下,學生都希望得到名師指導,這也是一種“互益”;五是和諧共進。就中國高校來說,這是師生關系的主流。
李珮院長:孔子弟子眾多,“賢人”也有限,現(xiàn)在的青年學生,幾乎個個都是“賢人”。這肯定會對高校教師傳統(tǒng)的“傳道、授業(yè)、解惑”的定位形成挑戰(zhàn)。在傳授知識的基礎上,高校更多的應該是教會學習和思考的方法。書本知識,或者說當下的知識,幾年時間就可能更新,學習和思考的方法,才是終生學習必備的真本領。
記者:如果說高校老師傳統(tǒng)的“傳道、授業(yè)、解惑”的定位受到了挑戰(zhàn),應該如何確定新的定位?
李春茹:在傳道、授業(yè)、解惑的基礎上,增加一個“辯理”。這是一個必然的趨勢。如果說過去的“教與學”是教師獨奏,現(xiàn)在應該是教師任指揮,師生協(xié)奏,有時甚至會是教師領奏、師生合奏。
李珮:除了認真教學,教師還是應該承擔“育人”的責任。我們經(jīng)常說“言教不如身教”,教師對待科研、教學乃至日常生活的態(tài)度,都可能對學生產(chǎn)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教師的產(chǎn)品是“人”,職業(yè)的特殊性決定了必然要對教師有一些特殊的要求。實際上,這應該是必備的職業(yè)規(guī)范和職業(yè)操守。
記者:高校這幾年的熱點事件中,涉及師生關系的似乎還不少。有一些事件的傳播面很廣,可能也影響了對高校師生關系的整體評價。
李春茹:與過去相比這是一個價值觀、道德觀多元化的年代,也是一個個性彰顯的年代。一方面,高校出現(xiàn)了更多個性化的中青年教師;另一方面,這幾年進入高校的學生個性化特征更明顯。因此各高校都呈現(xiàn)出多種訴求并存的局面。越來越多的教師追求自主表達,越來越多的青年學生對事物和觀點有著自己的評價和主張。這中間會形成沖突,對傳統(tǒng)的“師道尊嚴”也會形成挑戰(zhàn)。出現(xiàn)這種沖突未必不是好事,關鍵在于怎么引導。
我們都接受了這樣一種觀點:高校擴招后,大學教育從“精英教育”變成了大眾化教育。但我們都還沒有從心理上接受這樣一個事實,就是隨著高校數(shù)量和高校教師以及高校學生的迅速增加,高校也不再全部是“精英教學”了。現(xiàn)實與期望值的落差,也會影響對高校教師的社會評價。
李珮:我希望輿論不要隨便貼“潛規(guī)則”的標簽,也不要因為某個極端事例而放大師生關系的消極面,極端事例在任何國家任何時代都可能出現(xiàn)。從傳播效果上來看,極端事例能夠充分調(diào)動人們的情緒,讓人們因此更容易接受某種觀點,并以此作為對某一特定群體的整體印象。這種以偏概全的傳播和放大,可能會誤導受眾。
李春茹:近年來,高等教育領域確實也出了一些問題。這些問題披露出來后,又進一步影響了對高等學校的社會評價。尤其是學術腐敗,對高校作為學術殿堂的神圣性的沖擊最大。還有一個影響良好師生關系形成的因素,就是青年學生在長期的應試教育中積累的各種困惑及壓力,到了高校后開始排解和釋放,而高校一些教師又因為本人面臨學術和生活壓力,或者對高校的行政化、官本位不滿等原因,將一些消極情緒和態(tài)度帶到了師生關系之中。
記者:有很多人對“博導”、“碩導”被學生稱為“老板”發(fā)出感慨,認為這是師生關系變質(zhì),或者說師生關系庸俗化的表現(xiàn)。
李春茹:從個人經(jīng)歷來看,我認為研究生喊專業(yè)導師為“老板”,更多的是一種調(diào)侃和戲謔,表達的是一種對師道尊嚴的稀釋,或者說是對學生與老師關系的拉近。當然也有人質(zhì)疑導師帶學生做論文、做課題、做實驗是剝削廉價勞動力。我不這么認為。只要老師確實負起了責任,這對學生絕對是一種必要的鍛煉,F(xiàn)在有一些個例被放大了,好像成了普遍性的東西,這也不好。我了解,絕大多數(shù)教師還是勤勉、敬業(yè)的。一所高校實際上是一種特定的文化和精神的凝結,而教師是這種文化和精神的體現(xiàn)者和傳播者,在青年學生的“大學人格”形成過程中起著關鍵作用。師生間更多地良性互動,有利于這種文化人格的傳承。
李珮:真正的學習必須講求知行合一,如果學生因為導師能夠給他們攬更多的實踐活而稱其為“老板”,我覺得這是對導師的一種肯定。正如前面所說,獲取知識和信息的渠道現(xiàn)在越來越多了。但高校教師的舞臺不是變窄了,而是更寬了。他們不僅能教授知識,還要引導和指導學生實踐。據(jù)我所知,能夠幫助學生獲得更多參與課題和實踐機會的教師,在高校往往更受歡迎。
李春茹:通過網(wǎng)絡,我們現(xiàn)在可以查到每一種病癥的詳細的治療方案,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就能坐堂行醫(yī)了。要坐堂行醫(yī),不僅要有專業(yè)的系統(tǒng)的專業(yè)學習,還要有較長時間的實踐學習。導師帶學生做論文、做課題,符合高等教育的規(guī)律,對此應該從方向上予以肯定。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shù)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shù)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shù)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shù)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shù)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shù)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shù)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shù)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shù)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shù)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