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數(shù) > 小學資源庫 > 教案 > 小學語文教案 > 五年級語文下冊教案 > 正文
2009-12-18 15:10:44 下載試卷 標簽:五年級 教案 語文
一、先入為主凝聚課堂
師:對鄭成功這位民族英雄,同學們已經(jīng)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我相信,只要大家打開書,把《鄭成功》這篇課文認認真真、仔仔細細地讀一遍,你肯定會有更深刻的認識。
(學生自由地朗讀課文,師在巡視中邊聽個別學生讀書邊示意學生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師:讀了一遍課文,誰有話要說?
生:讀了課文,我知道鄭成功在廈門修造船只,操練海軍,他看到自己親手訓練的海軍紀律嚴明,充滿了必勝的信心。
師:首先,我要感謝你,因為你是第一位回答問題的同學,你為大家開了個好頭,我還要表揚你,只讀了一遍書,你對鄭成功的戰(zhàn)前準備已有了較深的印象,看來你讀書很用心。
【賞析:先入為主!抓好第一評價,給了學生以寬容和信心,激發(fā)內(nèi)驅力,積極創(chuàng)設和諧激勵的氛圍,為學生的自主學習作好鋪墊!
二、導而弗牽融入文本
生:課文主要講了鄭成功收復臺灣,建設臺灣兩件事。
師:同意嗎?
生:同意。
師:誰愿意寫到黑板上。
生:(一生上臺板書:收復臺灣、建設臺灣)
師:(指向剛才板書的同學)大家看這位同學的板書,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
生:他把“收復”兩個字寫得特別大。
師:你能告訴大家,你為什么要把“收復”寫得這么大呢?
生:因為,我覺得他(指鄭成功)只有收復臺灣,才能建設臺灣。
師:也就是說,收復臺灣很重要,如果不能收復,就談不上建設了,對嗎?
生:對。
生:老師,我有不同意見,光收復就有用嗎?不去建設能行嗎?我覺得建設也很重要。
師:你的意思是,建設和收復一樣重要,也應該寫大些,是嗎?
生:對!
師:瞧!這兩位較上勁了。一個認為收復重要,一個認為建設和收復一樣重要。真好!老師真高興!你倆都很善于讀書,很會動腦子。我相信,還有更多的同學想發(fā)表自己的看法,不過我倒有個建議,咱們先別急著討論“收復”和“建設”哪個重要。因為說話要有根據(jù),誰能把“收復”和“建設”這兩個部分讀熟了,誰的發(fā)言才有權威性。
生:(欲讀)
師:讀吧!看書中哪些地方是寫“收復”?哪些地方是寫“建設”的?好好讀一讀。
生:自由讀“收復臺灣”“建設臺灣”兩部分內(nèi)容。(其實等于再讀全文。)
【賞析:此處關于“收復”和“建設”孰重孰輕的辯論為時尚早,實際意義并不是太大,陳老師及時作出“抉擇”,沒有就此話題辯論下去,而將這一生成的話題巧作處理,將學生引領到熟讀課文上來?此“忍痛割愛”,但這恰恰就是陳老師“導”的藝術體現(xiàn),何時導?怎樣導?陳老師“該出手時就出手”為我們作出了榜樣!
三、披文入情彰顯本色
師:是。∷麄兺诳樟诵乃,用盡了所有卑劣的手段,用盡了所有折磨人的酷刑,把罪惡的磨刀伸向了無辜善良的臺灣人民。也許,我們能從一些電影電視里有關的鏡頭體會到這種殘酷的場面。但歷史的真實更會讓包括我們在內(nèi)的每一位有良知的中國人義憤填膺!痛恨不已!請看大屏幕。(師映示補充材料,學生自由閱讀。)
師:讀了這段話,你氣憤嗎?
生:氣憤!
師:誰有話要說?
生:我覺得荷蘭侵略者太慘無人道了!太沒有人性了!他們竟對手無寸鐵的臺灣同胞大肆殺害,而且還整個部落地屠殺。他們真是太可惡了!
師:太可惡了!太沒有人性了!全身上下找不到一塊人皮!每一個細胞都浸透了無恥和罪惡!
生:他們這樣肆無忌憚,根本不把中國人當人看,就像殺死牲畜一樣,我真不明白,他們也是人,難道他們這樣做,心里真的能好受嗎?就不怕會有報應嗎?
生:這使我一想起“南京大屠殺”,日本鬼子壞,荷蘭侵略者和日本鬼子一樣壞,他們殺人不眨眼,真應該把他們千刀萬剮了!
師:你體會得很深刻!一切侵略者都是喪心病狂的殺人惡魔!就連當年荷蘭侵略者的指揮官宋克,也不得不承認他們在中國犯下的罪惡太過分了!
所以臺灣人民……….。
生:恨透了這伙強盜!
師:什么叫“恨透了”?
生:“恨透了”就是非常地仇恨。
生:就是太恨了。
生:就是恨到了極點。
師:對!就是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地恨!恨到不能再恨了!
師:(略停)那么,誰能把這種仇恨讀出來?
【細節(jié)精致、有序、感人,但真正動人心的還是教師那質樸的情感引領和充滿智慧的生命教育,從而使整個課堂群情激憤!
生:明朝末年,荷蘭侵略者……..。他們殘酷地奴役…….臺灣人民,恨透了…..。
師:嗯!怒火已在胸中燃燒!但還沒有燒到極點!誰能讀得讓大家的怒火都燃燒起來?
生:明朝末年……恨透了……。
(聲情并茂,掌聲響起。)
師:來!大家一起“燃燒”起來!
生:齊讀,群情激昂!
師:假如你就是當時被荷蘭侵略者殘酷奴役的臺灣同胞,你會對他們怎么說?
生:我會對他們說:“你們這些狗強盜,終有一天,我會讓你血債血還的!
師:對!以牙還牙!血債血還!“
生:我會說:“荷蘭豬!你們都給我聽著!你們這樣對待老子!你們不得好死!
師:對!豬狗不如的賊強盜!你們惡有惡報!你們不會有好下場的!
生:我會說:“你們這幫免崽子!就是吃了你的肉,扒了你的皮,也不解俺心頭之恨啊!”(眾笑,掌聲。)
【賞析:“作者用一致之思,讀者各以其情自得。”“恨透了”就是簡單的“非常地仇恨”嗎?陳老師從打動人心的辭藻背后,挖掘出了“恨透了”的內(nèi)涵與真情,并以此為切入點,層層渲情,推波助瀾,致使學生們在課堂上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動之中,那一句句肺腑之言,無不令人動容、讓人欣慰。學生由“個體氣憤”到“群情激昂”的轉變,是情感不斷“碰撞、融合、浸潤”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自然看得見、摸得著、悟得深。相比那種“喜歡哪段就讀哪段”、“喜歡用什么方式學習就用什么方式學習”等“流行”做法,在某種程度上不僅加深了對文本“一致之思”的整體感悟,也使得每一位學生的“自得之情”來得自然、淳樸。陳老師通過他課堂教學實踐告訴我們,在充分尊重學生“高度個性化”的閱讀活動中,一定不能忽略甚至放棄教師對學生閱讀感悟的引導,“同構共生”“彰顯本色”才是閱讀感悟要達到最高的境界!
四、歷練工具張揚個性
師:這一節(jié)重點描寫了收復臺灣的戰(zhàn)斗過程。正是由于鄭軍官兵對侵略者的無比仇恨,他們才勇往直前,同仇敵愾,打得敵人落花流水,驚恐萬狀,假如把這一部分拍成電影,把敵人驚恐萬狀,亂作一團的景象拍下來,你覺得應該拍怎樣的內(nèi)容?我想請每位同學先做一名編劇,把這一場面寫成一個劇本,發(fā)揮自己的想像力,把敵人亂作一團的慘象寫下來?梢赃x擇這樣寫:
映示:1以“敵人驚恐萬狀,敵艦隊亂作一團”作開頭,用“有的……有的……..”句式來描寫。
2以“敵人狼狽極了”,作開頭接著往下寫。
3參考詞語:喪家之犬,漏網(wǎng)之魚,心驚膽戰(zhàn),哭爹喊娘,聞風喪膽,負隅頑抗,屁滾尿流,像……像……像……魂飛魄散,丑惡百出。
生:自由練筆。(師巡視了解。)
師:誰第一個上來讀,如哪位編劇得到的掌聲最熱烈,他就是最佳編劇。
生:敵人驚恐萬狀,亂作一團。他們就像一窩受了驚嚇的老鼠到處亂撞,“哇哇”亂叫。有的手拿土槍,但兩眼發(fā)直,兩腿直打哆嗦,有的東躲西藏,不是做了刀下之鬼,就是跌落大海,一命嗚呼,有的干脆跪地求饒,哭爹喊娘,有的見勢已去,拔劍自刎,還有的竟尿濕了褲子……。
生:隨著“轟隆”一聲巨響,敵人的艦船開了花,他們就像無頭的蒼蠅一樣糊沖亂撞,不是撞上了子彈,就是碰上了刀尖,不是跌進了大海,就是被長矛鉤住了雙腿……一個個面如土色,鬼哭狼嚎,狼狽極了!
【賞析:做一名“編劇”,寫一本“劇本”。陳老師在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同時,還為學生搭建了語言實踐的平臺,熟知他的人都知道,在他的“理論與實踐”中衡量一堂語文課成功與否的最大指標,是學生是否有足夠的時間憑借教材這個“例子”進行恰當?shù)、巧妙的語言實踐,在實踐中內(nèi)化語言、運用語言、升華人文內(nèi)涵……在這里,他用鮮活的課堂教學又一次堅定了自己的立場,致使學生的語言實踐不僅超越了文本、超越了時空、也超越了自我。工具的歷練與人性的張揚,從陳老師的語文課堂中,我們真正領悟到了所謂“語文”的含義——語文是語言和精神的和諧統(tǒng)一。】
五、立根樹魂感召生命
師:是啊,對這樣一位偉大的民族英雄,我們怎能忘記呢?臺灣同胞怎能忘記?每一位中華兒女又怎能忘記?請看大屏幕:(映示幾個網(wǎng)頁:1、鄭成功塑像;2、鄭成功陵墓;3、鄭成功紀念館;4、鄭成功詩;5、兩岸共慶鄭成功誕辰了80周年;6、鄭成功郵票;7……
。ㄗ詈笥呈荆亨嵆晒λ芟。)
師:面對這樣一位頂天立地的民族英雄,你想對他說什么?
生:鄭成功!你永遠長眠在我們的心中!
生:鄭成功!你是臺灣人民的大救星!
生:鄭成功!你是我們民族的驕傲!
生:不管過去了多少歲月,人們都將記住一個永恒的名字——鄭成功!
【賞析:“怎能……怎能……又怎能……”引導學生在深層次感悟的基礎上,教師又不失時機地進行網(wǎng)絡瀏覽,但網(wǎng)絡瀏覽,不是簡單的告知,而是教師在追求的一種相似的和諧的共振,是一種“潤物細無聲”的精神感化與生命召喚。立根樹魂,在學生用浸滿生命色彩的語言文字表達著自己獨特的生命體驗時,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達到了雙贏,致使“感悟”始終在“工具”和“人文”的視界中自由地徜徉著!
【總體感悟】
尊重生命,彰顯人性,構建充滿生命活力的課堂,這是新一輪課改大力提倡的教學理念。教師、學生、文本的共振,語言與精神的共振,語文與生活的共振,讓陳建先老師的課堂教學充滿了智慧、充滿了活力。下面就試著談談自己的三點感悟:
一、教師、學生、文本的共振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語文教學應在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在陳老師的課堂教學中,師生之間的平等對話,變成了雙方相互“敞開”“接納”和“分享”;變成了相互吸引、相互包容、共同參與的建構關系。正如克林伯格所說的那樣“在所有的教學之中,進行著最廣義的‘對話’……不管哪一種教學方式占支配地位,這種相互作用的對話是優(yōu)秀教學的一種本原性的標識。”立根樹魂,學生與文本的對話、師生對話、學生自我對話……使學生的感悟始終在“工具”和“人文”的視界中自由地徜徉,實現(xiàn)了教師、學生、文本的相似的和諧的振動。
二、語言與精神的共振
語言與精神同構共生!語言本身就是人的精神,語文教育本身就是人的精神教育;在發(fā)展學生語言的同時,學生的精神在成長,教師的精神也在成長!《語文課程標準》也指出:教學是不斷生成的。因此面對文本,教師、學生都是作品創(chuàng)造的積極參與者。如我在教學蘇教版第十冊《天游峰的掃路人》一文時,就是把自己看作是積極參與者,期待與學生一起走近“天游峰的掃路人”。于是便從師生“游”天游峰的感覺入手——游天游峰是“怕”還是“不怕”?以致出現(xiàn)了的這兩種不同的感受,對學生來說既有選擇性又有挑戰(zhàn)性。將“問題”巧妙地變成“兩種不同的感覺”,而解決問題的途徑就是在將“這兩種不同的感覺”進行語言實踐上的融合與人文精神的感召。“‘征服’天游峰,‘走近’掃路人”的閱讀實踐活動就這樣,在“兩種不同的感覺”中展開。這在陳老師《鄭成功》一課教學中更是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xiàn),師生共同參與文本閱讀的“度”非常的高,將語言的感悟、實踐與積淀潛移默化地轉變成為一種人文情感內(nèi)在熏陶與互為感化。
三、語文與生活的共振
任何事物的發(fā)展與變化,只有遵循一定的規(guī)律,才能實現(xiàn)良性可持續(xù)發(fā)展,閱讀活動也不例外。用耗散結構理論來詮釋,我們就能發(fā)現(xiàn)閱讀活動也是一個“有序——無序——有序”的過程,因為閱讀活動本身是一個大系統(tǒng),在這個系統(tǒng)內(nèi)部往往會產(chǎn)生無數(shù)個各不相同的“小漲落”(即由于人的差異性使每個人對文本的理解與感悟程度各不相同),而當漲落影響到一定“臨界值”時,系統(tǒng)就會產(chǎn)生“巨漲落”,致使教師、學生都在同時進行著積極的內(nèi)省和反思、發(fā)現(xiàn)和創(chuàng)造、感悟和積淀。而在陳老師的課堂教學中,不僅教師在耗散,學生也在耗散,文本也在耗散,一切的一在耗散,一的一切在耗散,這才是閱讀的最高境界。因此從陳老師的語文課堂中我們不難得出,要實現(xiàn)閱讀活動“有序——無序——有序”的耗散,教師的組織、引領作用不容忽視。“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教師的指導就是要促成閱讀活動“有序”與“無序”的相得益彰,所以我們無論怎么用教材來教,都不能打破“有序”的生活!用生活去實踐閱讀,用閱讀去影響生活,讓閱讀與生活共振,從而達到回歸閱讀源頭的目的。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奧數(shù)網(wǎng)微信
ID:aoshu_2003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中考網(wǎng)微信
ID:zhongkao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