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數(shù) > 小學資源庫 > 教案 > 小學語文教案 > 五年級語文下冊教案 > 正文
2009-12-18 12:55:08 下載試卷 標簽:五年級 教案 語文
《烏塔》是人教版第十冊的一篇略讀課文,文章主要講述的是一位14歲的姑娘,獨自一人游歐洲的事情。文中的烏塔無論是在行動上還是在理念上都與我們現(xiàn)在的獨生子女有著極大的反差,在教學過程中如何把握這些,使用好教材,這對教學效果會產(chǎn)生極大的影響。我在聽課過程中曾經(jīng)聽到有兩位老師是這樣處理教材的。
他們的教程設計基本相同:先激趣導入新課;接著讓學生自讀課文;三是解決字詞困難;四是檢查反饋課文都講了哪些事;五是組織交流,談自己對文中所談的事的看法與見解(這是本組閱讀教學的一個重點)。兩節(jié)課的老師在引導學生談看法與見解時,兩班的學生都同樣提出了一個很尖銳的問題:“我們不能象烏塔那樣一個人跑出去旅游,那樣很危險,萬一出了事怎么辦?我們一定要注意安全。”而且有的學生還舉了小孩被拐被騙的具體例子加以說明。是!安全重于一切,做沒有安全保證的事情是沒有意義的。這的確難住了老師,作為學生的合作伙伴,又是領班,該如何疏導?如何幫助學生深層次理解課文思想?
第一個老師就圍繞“能不能象烏塔那樣一個人出去旅游”的問題組織學生展開了激烈的討論,明顯地形成了兩個對立的觀點。下課鈴響了,這個問題還是糾纏不清,師生只好隨著鈴聲結束了這節(jié)課。這種單一的思維形式使課堂顯得單調呆板,很難“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xiàn)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摘自《語文課程標準》)。而另一個老師是針對這個問題提出了反問:“是啊,不管做什么事情安全都是很重要的,可烏塔有沒有考慮到這個問題呢?還有,課文圍繞‘十四歲的烏塔獨自一人游歐洲’這個問題都講了哪些事?你對這些事又有什么看法呢?”接著老師組織小組繼續(xù)自學討論。學生像是在茫茫大海中找到了帆船,眼前忽然開朗,思路一下子開闊。結果學生展開想象,聯(lián)系實際談了許多見解,真正形成了人與教材的對話。如:烏塔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目標他是如何做準備工作的?整整花了三年的時間,讀了大量的書籍以了解歐洲各國基本情況,在家設計好了旅游路線,做好了周密的考慮,還利用每個周末的時間去掙錢準備旅費等。她這種持之以恒的頑強自立精神不正是我們需要的嗎?她即節(jié)約又大方,即對自己負責又關心他人。她對自己的路費精打細算,可給親人買禮物卻很大方;為了安全起見,每到一個地方就先查警察局電話,以備求助。為了不讓家里人擔心,定時給家里人打電話,寄明信片。她這種考慮周到、有備無患,心里有著他人的品質不正是我們所需要的嗎?最后老師給學生拋出了這樣的一個問題:“面對烏塔,面對一個我們的同齡人,你們想說些什么呢?”雖然下課鈴聲響了,但我們知道,這節(jié)課留給學生的不是困惑,而是心靈的震撼,是無限的思考。
很明顯,同樣的教材不同的教法會產(chǎn)生不一樣的效果。第二個老師對教材的靈活處理給課堂帶來了無限生機。學生不僅讓學生有話可說,對教材有較好的理解,語文能力得到了訓練,而且能憑借教材多角度思考,不斷延伸,進行深層次地思考,有效地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其表現(xiàn)主要在于以下幾點:一、把握住了教材。首先抓住了單元重點,通過談體會進一步感悟烏塔身上的那種可貴的自立精神;其次是領會了教材的意圖,學課文不是唯一目的,更主要的是學習課文所揭示的實質,所反映的內在思想。我們要的是烏塔那種精神品質,而不是要求學生簡單地模仿他人行為。這里更需要的是人文的,非智力的東西。二、充分利用教材。當教師意識到學生的思維遇到障礙時能及時為學生問題生成創(chuàng)造條件。如:學生揪著‘能不能一個人出去’這個問題不放時,教師及時引導學生重新回到課文,通過再學習打開思路。也防止了《學記》中所說的“學者有‘四失’”中的“淺嘗輒止”的現(xiàn)象,培養(yǎng)了學生深入及多角度思考問題的思維品質。三、留給學生更多的思考與啟發(fā)。面對自己的同齡人,面對她的所作所為,自己有何感想?學生將在學習中不斷進行自省,心靈一次又一次地撞擊,情感得到不斷升華。
用好教材是每一位教師都必須研究的問題,從上述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出,如何使用教材將直接影響到對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也影響到語文的感染作用。因此,我們應正確把握語文教學的特點,用好教材,靈活疏導,有效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果。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奧數(shù)網(wǎng)微信
ID:aoshu_2003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中考網(wǎng)微信
ID:zhongkao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