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數(shù) > 小學資源庫 > 教案 > 小學語文教案 > 五年級語文下冊教案 > 正文
2009-12-18 12:06:08 下載試卷 標簽:五年級 教案 語文
小語課文《將相和》的第一個故事講述的是藺相如受趙王重托,帶著和氏璧來到秦國,準備與秦國交換十五座城池。和氏璧到手后,秦王卻絕口不提給趙國城池的事。藺相如看出了秦王的險惡用心,就謊說和氏璧上有個小斑點,巧妙地從秦王手中騙回了和氏璧,進而保住了和氏璧,挽回了趙國的利益。
不少學生讀到這里,常會產(chǎn)生兩種錯誤的認識:
1.藺相如不誠實,和氏璧價值連城,不會有什么斑點,而他卻說有斑點,他的行為有錯誤。
2.當時藺相如孤身一人,無法從秦王手中搶回和氏璧,只好說謊欺騙秦王,先討回和氏璧,才能保住和氏璧,所以說慌欺騙很有用,那么以后我們也可以說謊欺騙了。
他們?yōu)槭裁磿a(chǎn)生這種錯誤認識呢?
1.他們年齡小,知識面窄,生活經(jīng)驗少,常常是孤立地、靜止地、片面地、絕對地看問題,不會把事物與事物的各個方面聯(lián)系起來看,不會從事物的發(fā)展變化中看問題,當然也不可能把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上來,也就是看不到事物本質(zhì)。
2.教材本身具有潛在的消極因素。秦王用十五座城池換取趙國的和氏璧,本身就是個騙局。藺相如正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以騙對騙。其實當時就是爾虞我詐相互欺騙的社會,只不過看誰的騙術高明罷了。故事之所以被選為教材,目的在于突出藺相如的大智大勇和他的愛國精神,但我們不得不承認在積極的東西背后有時也會隱藏著一些消極因素。
3.備課時,教師沒有考慮到這種消極因素,卻過分強調(diào)了藺相如保住和氏璧的方法,因為課后的思考題就是這樣引導的。學生在“方法”上打轉轉,繼而產(chǎn)生錯誤的認識。
怎樣才能避免產(chǎn)生這種不利的推理判斷呢?
1.教師備課時,必須吃透教材。既要抓住課文里正面的素材,又要看清其潛在的負面影響,做到心中有數(shù),從而恰當?shù)卮_立教學要求。
2.教師要恰當?shù)匾龑W生思維,免得走彎路。比如藺相如的智和勇表現(xiàn)在哪里?秦王搞欺騙是為了什么?藺相如為什么說慌?兩者有什么本質(zhì)的區(qū)別?
3.教師還要引導學生讀懂課文,從上下文中找出藺相如說謊的理由。當時“秦國最強,常常進攻別的國家”,所以趙國擔心不給秦國和氏璧,秦國就會“派兵來進攻”。由此可見,秦國當時是強大蠻橫的。藺相如敢于擔此重任,是受任于危難之時。說謊欺騙不好,他不會不懂,但要從秦王這個貪婪專橫的對手中討回和氏璧,除了說謊欺騙之外還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呢?他孤身一人,既不可能硬從秦王手中蠻搶,又不可能用言語打動秦王,使后者恭恭敬敬地奉還和氏璧。只有說謊欺騙,才能從秦王手中討回和氏璧,挽回趙國的利益;才能戳穿秦王的陰謀詭計,使秦王理屈詞窮甘心服輸。
4.要訓練學生全面地看問題,學會看本質(zhì)的東西,從而增強他們認識的廣度和深度。就這個意義來說,我們首先要讓學生懂得,藺相如的說謊欺騙和秦王的欺騙有著本質(zhì)的不同。秦王搞欺騙是為了強奪別人的東西歸為己有,是以強凌弱,是非正義的;而藺相如說謊欺騙則是為了維護本國利益,為了戰(zhàn)勝強大蠻橫貪得無厭又不講道理的對手,是正義的。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奧數(shù)網(wǎng)微信
ID:aoshu_2003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中考網(wǎng)微信
ID:zhongkao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