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數(shù) > 小學資源庫 > 教案 > 小學語文教案 > 四年級語文下冊教案 > 正文
2009-12-16 18:41:00 下載試卷 標簽:四年級 教案 語文
1922年8月7日,美國所有的電話機都變成了“啞巴”。人們在這一天深有所感——沒有電話,多么不方便啊!
為什么電話機全都啞然失聲呢?
原來,電話機的發(fā)明者貝爾在前幾天——8月2日不幸去世,他的葬禮就在8月7日舉行。人們?yōu)榧o念貝爾,在這一天特地停止使用電話,象征“失去了貝爾,就猶如失去了電話。”
1847年3月3日,亞歷山大·格雷厄姆·貝爾生在蘇格蘭的愛丁堡。他的父親和祖父都是著名的語言學家。他們在聾啞人中間工作過很多年,對人體發(fā)聲器官的構造、功能和人的聽覺特點等都有深入的研究。貝爾生活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從小受到熏陶,對語言的傳遞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不過,貝爾并不是神童,他在語音學方面算個小內(nèi)行,可是其他功課總是跟不上。貝爾很淘氣,書包里常常裝著麻雀、老鼠這類小動物,經(jīng)常在課堂上把同學逗得哈哈大笑。
貝爾后來被祖父接到倫敦,由這位語言專家直接管教。因為祖父知識淵博,簡直是一部百科全書,貝爾同他生活了一年,學到了不少東西。這激發(fā)貝爾踏上了探索科學真理的道路。
17歲時,貝爾考進了愛丁堡大學。這所大學是英國北部的重要學府,有不少著名學者在這里讀過書,如麥克斯韋和達爾文等。貝爾受父親和祖父的影響,選擇了語言學當做自己的專業(yè)。他的出發(fā)點是想解脫聾啞人的痛苦。
在愛丁堡大學,貝爾系統(tǒng)分析和研究了人的語言原理。1867年,20歲的貝爾從愛丁堡大學畢業(yè)了。為了進一步深造,他又進入倫敦大學,繼續(xù)攻讀語言學。后來,貝爾在波士頓開辦了一所聾啞學校,給聾啞人上課。
貝爾想,聾人的耳朵雖然聾了,但眼睛是好的,能不能把聲音轉變?yōu)槊@人能夠看見的訊號呢?
貝爾做了許多實驗,都失敗了。有一次,他在接通、斷開電源時,發(fā)現(xiàn)螺旋線圈里發(fā)出輕微的沙沙聲,這件事給貝爾一種啟示:能不能用電流來傳遞聲音呢?
于是,貝爾向一位老教授約瑟夫·亨利請教,得到支持。亨利說:“你的發(fā)明理想很好,努力干吧!”
就這樣,貝爾著手研究電話。
他對電磁學不大熟悉,就刻苦自學這方面的基礎知識。另外,他請了一位18歲的電學技師華特生與他合作。
他們在兩個房間里裝了電話機,中間安裝了電線。經(jīng)過一次次試驗,都沒有聽見對方的聲音。
1876年3月10日,貝爾往電池中加入硫酸,不小心,硫酸濺到他的腿上,頓時象被火燙了似的,疼痛異常。貝爾連忙喊:“華特生,你快來呀!”
誰知華特生竟在電話機里聽到了貝爾的呼救聲,連忙奔過來。首先倒不來救貝爾,而是緊緊擁抱貝爾,祝賀他試驗終于成功了!
就這樣,兩位青年人發(fā)明了電話。
由于電話給人們的工作和生活帶來許多方便,所以在它誕生之后,很快就得到推廣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奧數(shù)網(wǎng)微信
ID:aoshu_2003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中考網(wǎng)微信
ID:zhongkao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