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數(shù) > 小學資源庫 > 教案 > 小學語文教案 > 六年級語文下冊教案 > 正文
2009-11-21 13:11:02 下載試卷 標簽:語文
在春風醉人的人間四月天,我聽了一節(jié)春意盎然的語文課。這是上海交通大學子弟小學丁慈礦老師開的一門校本課程——“學對聯(lián)”。在我們快要對小學語文教學絕望的今天,能夠聽到這樣一節(jié)課,實在是太令人欣喜了!
這是一個不鼓勵樣板的年代,后現(xiàn)代的一切都在解構(gòu)與脫魅,但我還是想說,這節(jié)課可以作為現(xiàn)代語文課的樣板!
40分鐘的時間,學生,連同我們這些聽課者,像在享用一頓中國語言文字的美妙大餐。課程從上節(jié)課的作業(yè)反饋導人。這是第二課時,上節(jié)課老師留了一份課外作業(yè):對出“上海自來水來自海上”的下聯(lián)。課程就從作業(yè)交流開始。老師先出示學生對出的下聯(lián):“南海炸彈炸海南”,“江西自來水來自西江”,“黃河黃泥沙泥黃河黃”,“山東長生果生長東山”,“山西鉆井隊井鉆西山”,“山西紅花苑花紅西山”。接著,老師重申對對聯(lián)的要點,即上下聯(lián)字數(shù)相等,用字不重復,并指出此聯(lián)的妙處:正念反念都一樣,這是漢語特有的現(xiàn)象,叫“回文”。老師還補充給出了其他人對出的幾個下聯(lián):“黃山落葉松葉落山黃”,“西湖回游魚游回湖西”,“京北輸油管油輸北京”。然后就在對對聯(lián)中學對聯(lián)。從兩個字的開始。老師給出“白鴿、春蘭、雞冠、冷月”,學生對出了“紅掌、烏鴉、黑豹,秋菊、夏荷、冬梅,鵝掌、燕尾、鶴頂、鳳尾、魚鰭、虎背、熊腰,熱日、酷日、暖陽、寒光、陰雨”等。又對三個字的。老師在講述陳寅恪、魯迅故事的同時,引出了最經(jīng)典的對聯(lián)“獨角獸、孫行者”,學生對出“比目魚、祖沖之”,老師又給出“胡適之”、 “王引之”,并強調(diào)“祖孫”、 “胡孫”、 “王孫”之妙。再對四個字的。老師給出“( )風( )雨,山( )水( )”。在學生充分嘗試的基礎上,老師給出一例“綠風紅雨,山歡水笑”,并用宋代和尚志南的兩句詩: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來解釋“綠風紅雨”,引導學生體會漢語的美妙:風雨有顏色,山水會歡笑。接下來是五個字的。老師提醒大家,古詩中的對偶句也可以當成對聯(lián)。師生一起回憶出:“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蕩胸生層云,決眥人歸鳥。”還有七個字的: “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最后,老師介紹了一個趣對“長長長長長長長,長長長長長長長”,橫批是“長長長長”。老師配合生動的清代故事與形象的手勢,展示了這一對聯(lián)的四種不同的讀法,讓學生體會到了這一對聯(lián)的妙趣。下課之前,/老師留下的作業(yè)是:對出“嵩山山高日月明”的下聯(lián),提示學生注意漢字的拆和分。
這堂課好處多多。第一好,好在所用材料的教育含量大。對聯(lián)是我國漢語言文字的精晶。在正規(guī)語文課程之外,開設“學對聯(lián)”這一校本課程,可見丁老師的眼光,他對我國當前語文教育病人膏肓的癥結(jié)號脈很準。我認為,語文教育積弊之深,癥結(jié)在教材。我仔細看過某版小學教材,非常失望與悲哀,可以毫不夸張地說,一至五年級的十本課本中,約有十分之八的課文均屬平庸之作,就像一個毫無才氣的孩子的隨便練筆,語言平庸,結(jié)構(gòu)平庸,內(nèi)容平庸,教育含量極低。語言、結(jié)構(gòu)平庸,一看便知。至于內(nèi)容平庸,主要是指其思想與價值資源。該版小學語文課本就像狹隘的道德教育讀本,只局限于非常狹隘的意識形態(tài)領域,以所謂的“革命傳統(tǒng)”為重點,灌輸?shù)氖菢O單一的價值觀(如領袖人物的品質(zhì)、集體主義、助人為樂、人類對自然的征服等),對許多美好而豐富的人性價值幾乎毫無涉及,更別談開發(fā)與啟蒙,如個體生命的尊嚴,人與自然的和諧,對宇宙的敬畏,對生命的尊重,對社會與文化的情懷,人的心靈世界的深度、廣度與亮色。如此拙劣的一篇課文,要叫我們的師生學上兩個課時,真是太難為他們了。難怪教師上不好語文,學生學不好語文!以每天一個課時計,除掉寒暑假,到小學五年級畢業(yè),大約有1000個課時花在語文課上。但是,這么多時間都用在末流的作品上,到了畢業(yè)還是幾乎接觸不到第一流的作品。接觸不到第一流的作品,怎么知道中國語言文字的好,又怎么談得上喜歡與熱愛,更談不上運用與創(chuàng)造。從這個角度說,一本糟糕的教材,如不盡早淘汰,就是對師生繼續(xù)犯罪,因為它不僅在糟蹋學生的品位,也在破壞教師的語言感覺。
歌德曾經(jīng)說過:“鑒賞力不是靠觀賞中等作品而是靠觀賞最好的作品才能培育成的。”我認為,選人教材的課文必須是“美文”。所謂“美”,是指內(nèi)容與語言皆美。因此,不是隨便什么人都可以來編寫教材的。選人教材的都應該是經(jīng)典。按照施蟄存先生的觀點,中小學應該有一基本教材,內(nèi)容皆是公認的名篇,并且保持相對的穩(wěn)定,十年八年不變。我認為,學對聯(lián),古稱“對課”,是中小學學習漢語的一種很好的方式,它充分利用了漢字的音、形、義的特點,將遣詞造句與表情達意熔于一爐,兼具語感訓練、語法訓練、思維訓練、審美訓練等多種功能。1932年,陳寅恪先生為清華國文系系主任劉文典代擬國文入學試題,他在校閱清華歷年試卷之后,決定考對對子。 “此法形式簡單而含義豐富,又與華夏民族語言文學之特性有密切關(guān)系。”陳寅恪先生認為對對子有四大優(yōu)點:第一,對對子可以測驗應試者能否分別虛實字及其應用。第二,對對子可以測驗應試者能否分別平仄聲。陳寅恪先生認為此點最為重要。音韻之美,為漢語之至美。 “若讀者不能分平仄,就不能完全欣賞與了解,竟與不讀相去無幾。”第三,對對子可以測驗讀書之炙少及語藏之貧富。第四,對對子可以測驗思想條理。這堂課的第二好,好在文化含量大;诮處熒詈竦娜宋乃仞B(yǎng),他可以引導學生以實悟虛,由近及遠,以小見大,這便是人文素養(yǎng)中基本的文、史、哲素養(yǎng)。陳寅恪清華考學生,胡適的白話文運動,孔子的“仁者樂山,智者樂水”, 《紅樓夢》中的“寒塘渡鶴影,冷月葬詩魂”,岳飛的一生及其追求,對王引之及駱賓王、杜甫等文化名人的介紹,還有最后趣對種養(yǎng)豆芽萊的窮秀才……從中可以看出丁老師對中國文化的一往情深。在他最出彩的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即用“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來解釋“綠風紅雨”之后,·他的一句感嘆“中國文化就這么好,就這么美”,說得情真意切。
這堂課,不僅老師有文化,學生也有文化, “‘雞冠’對‘鳳尾’最好,因為有‘寧做雞頭,不做鳳尾”’。我想,還會有同學認為“雞冠”對“狗尾”最好,因為有“雞冠花,狗尾草”。相比之下,現(xiàn)有教材文化含量之低,令人難以想像。最令人不可思議的是,好不容易選了一篇有點文化的課文《守株待兔》,標題卻被莫名其妙地改成了“等兔子”。這一“通俗”;文化色彩喪失殆盡,語文課文整個變成了販夫走卒的“大白話”。
這堂課的第三好,好在抓住了小學語文教學的靈魂:注重學生的感受與閱讀。過去我們的許多語文課分析如山,練習如山,在毫無意義的煩瑣分析中,不僅浪費了師生寶貴的時光,而且敗壞了師生的語言感覺。這節(jié)課盡管好詞成串,佳句不斷,但從始至終沒有一句分析,老師只是不斷地提醒學生感受與欣賞。哪一句好?“沒有解釋,順口就好,感覺好就好!”“學語文最重要要有感覺。感覺從哪兒來?多讀!”默讀,可靜心體會;朗讀,可領悟聲韻之美。鼓勵讀中悟。“悟”不僅僅指理解,更重要的是直覺的充滿靈性的感悟。“將‘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大聲讀三遍,小聲讀三遍,有感覺了嗎?感受到‘綠風紅雨’了嗎?”這堂課的第四好,好在教師深厚的人文素養(yǎng)與高超的教育才能和教育智慧相得益彰。這一點很關(guān)鍵。有些課,課前教學設計非常出色,可一到課堂上實際操作便大打折扣,其原因在于教師對動態(tài)的課堂的把握能力不夠。丁老師具有一位優(yōu)秀中文教師的許多特質(zhì):他愛中國文字,愛中國文化,他深知文字世界的好,他不斷地“掉書袋”,但絕不食古不化;丁老師很古典,也很現(xiàn)代,他愛生活,愛上網(wǎng),愛旅游,他不脫離實際生活,很能享受日常生活的好;他愛學生,愛自己的工作,他能在人們對語文課普遍失望的背景下,在日常工作中創(chuàng)造出語文課的好;他有很好的鑒賞力,同樣是對聯(lián),他選出來的,就充滿妙趣與靈性;到了課堂上,他得心應手地與學生互動,靈活機動地把握教學動態(tài),表現(xiàn)出極高的教育智慧。
有了這么優(yōu)秀的教師,再加上正確的教育理念與好的內(nèi)容,上好課便是順理成章、水到渠成的了。而對我們來說,聽慣了支離破碎的語文分析課,在對語文教育積弊感受日深的今天,能夠聽到這樣一節(jié)課,格外令我們興奮:終于在苦苦尋覓、久久等待之后,看到了語文課的春天。此時的心情,正如某尼禪詩所言:
盡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遍隴頭云。
歸來笑拈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guān)注奧數(shù)網(wǎng)微信
ID:aoshu_2003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guān)注中考網(wǎng)微信
ID:zhongkao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