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數(shù) > 小學資源庫 > 教案 > 小學語文教案 > 五年級語文下冊教案 > 正文
2009-11-20 20:11:02 下載試卷 標簽:蘇教版 五年級 教案
老舍先生的文章向以通俗易懂著稱,可是《草原》中的“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卻令人費解。說它費解,主要在“并不茫茫”上。為了弄明白這一點,我們先對全句進行分析。
“一”,全、都,副詞。“碧”,青綠色。“千里”,面積廣闊,視野深遠,視線清晰。合起來是說:站在大草原上,放眼望去,廣闊深遠,全由綠色主宰著,視線猶為清晰。
“茫茫”,《現(xiàn)代漢語詞典》釋為“沒有邊際看不清楚”。“不茫茫”就是說有邊際不模糊。不模糊和“一碧千里”的非常清晰沒有什么矛盾,可是有邊際和“一碧千里”的無邊無際卻不一致了?磥磉@樣解釋是不合適的。
怎樣解釋“茫茫”才合適呢?
如果把“茫茫”解釋為深遠,那么不茫茫就是不深遠,這不和“一碧千里”又矛盾了嗎?
這樣解釋,表面上矛盾,其實并不矛盾。
從心理學角度分析,綠色能給人以安定舒適之感,所以作者在文中寫道:“一碧千里”、“叫人舒服”。這既描寫了大草原的幽雅環(huán)境這種客觀存在,又抒發(fā)了自己對這種幽雅環(huán)境的主觀感受。但主觀感受和客觀存在往往是不一致的。
杜甫的《望岳》有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眾山真的小了嗎?沒有,只是心中感到它們小了。孟浩然在《宿建德江》中說:“野曠天低樹”,天怎么會比樹低呢?也是心理感覺。
老舍的主觀感受是什么呢?
遼闊的大草源,沒有遮擋之物,沒有嘈雜之聲,“到處翠色欲流,輕輕流入云際”,“那里的天比別處的天更可愛,空氣是那么清晰,天空是那么明朗”,因而作者“總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本來廣闊無垠的大草原,一下子都盡收眼底,似乎一切都近了,也就不顯得那么深遠了。這是一種愉快之余的主觀感受,并非真的不深遠了。
另外,“而”連接分句,不表示順承,而表示轉折。根據(jù)上述分析“一碧千里”是說大草原深遠的客觀存在,“并不茫茫”是說近在眼前的主觀感受,兩者意思相悖,用“而”表示轉折最恰當。
綜上所述,把“茫茫”解釋作深遠才合適,這樣“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可作如下解釋:站在草原上,放眼望去,從腳下到云際,全被綠色主宰著,是那么遼闊,又是那么清晰,一切都盡收眼底,一切都顯得近了,深遠的感覺似乎不存在了。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奧數(shù)網(wǎng)微信
ID:aoshu_2003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中考網(wǎng)微信
ID:zhongkao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