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數(shù) > 小學資源庫 > 教案 > 小學語文教案 > 一年級語文下冊教案 > 正文
2009-09-05 19:06:28 下載試卷 標簽:一年級 教案 語文
讀經(jīng)典后的效果
一、王建生
張慧玉家長說道:我孩子通過誦讀經(jīng)典后作文水平有了明顯提高,常引用古人名句,平常待人處世也變得謙讓禮貌,孩子在日記里寫道:謙受益,滿招損,好高騖遠往往是失敗的開始。我看后很震驚,在日記里寫出這么有哲理的句子這是和學習古詩文有密切的聯(lián)系的。
舒安娜家長談道:通過熟讀古詩文我的孩子在關(guān)心人方面有了很大進步,在父母生病不舒服的時候也懂得關(guān)心遞茶送水、問寒問暖,問她為什么這樣做,她說:《孝經(jīng)》中要我們孝敬父母,同時背了幾句這方面的名句。當時我們的心情是多么的激動!
二年級的一位家長談道:有一次準備替孩子報名參加區(qū)里雙休日美術(shù)中級班,當時孩子沒有這方面的基礎(chǔ),孩子說道:"我們班誦讀的古文《老子》中說過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壘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想從基礎(chǔ)學起,爸爸媽媽你們說對嗎?"孩子的一番話使我們改變了初衷,讓她報名參加了初級班。
我校的一位學生在汽車上主動讓座,讓一位離休老人感動不已,特意寫來了一封熱情洋溢的表揚信,當老師問他為什么這樣做,他自豪地說:我們學習的古文《弟子規(guī)》中告訴我們,"長者立 幼勿坐,長者坐,命乃坐"的警句使我明白了尊敬老人的道理。
在家長的來信中,談到了這樣的一些事例:
當孩子們文質(zhì)彬彬地向自己的父母講"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怠",我們的父母是何等高興的心情。
當孩子站在家門口迎接遠方而來的親朋好友,用稚嫩的聲音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那些遠道而來的親朋好友又是何等高興。
當孩子在溫習功課時,聽見孩子說聲"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家長為孩子認真學習此時心情又是何等的寬慰。
在"三八"婦女節(jié)的那一天,學校開展了"讓媽媽笑一笑"六個一孝心活動,這一活動受到許多媽媽的贊揚。有些孩子向媽媽背上一句論語"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媽媽這時的心情又是多么地激動!……
二、劉雁(天津河東區(qū)一中心小學大隊輔導員) :
班上有個小朋友,從一年級就開始逃學,即使不逃學,在班上對老師也是口出惡言,對同學更是極盡恐嚇勒索之事,有一回更惡劣到在鐵軌上排石頭差一點害火車失事。接班之初,前一任導師一再對我耳提面命,我就像在捏一個不定時炸彈,滿心惶恐。讀經(jīng)一段時日之后,在一個閑聊的機會中,這個孩子居然主動談到以往逃課的事。言談之中,少了一分劍拔弩張之氣,臉上卻多了一分童稚的天真,他甚至帶著希望的口吻問我:"老師,古人說知錯能改,善莫大焉,是真的嗎?"孩子的話,令我深深體會到童蒙養(yǎng)正,不正是如此嗎?
這個孩子后來的表現(xiàn),真是令人刮目相看。不僅以前的老師覺得他變得知書達禮,合群友善;就連以往指名不愿意自己小孩和他同坐一桌的家長,也都認為他的改變是奇跡。這個小朋友的改變"轟動"了整個社區(qū),大家都認為是老師的功勞,但是我很清楚,這股偉大教化力量,乃源于讀經(jīng)典的熏陶功效。
讀經(jīng)典后,孩子有顆較溫柔良善的心。他們透過讀經(jīng)典,慢慢的領(lǐng)悟做人處世的道理,并且提升內(nèi)省的能力。
六年級的一位學生因為連續(xù)三天不寫作業(yè)被送到了我的辦公室。他的眼光與我對視的剎那,我覺得其中充滿了對老師嚴厲批評的不屑一顧,和對自己沒完成作業(yè)無所謂的態(tài)度。在詢問了沒有特殊情況以后,我把他帶回了教室。這時,朗朗的讀書聲響起:"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古詩一連背了三遍,我看到他閉上眼睛,我知道他在用心靈去聽。他在很短的時間里補上了作業(yè),并在作業(yè)本中寫道:失去的時間成為昨天,我希望把知識追回來。
一位班主任老師向我說了這樣一件事:班上一個同學丟了錢,大家都懷疑是某同學拿的,老師苦于沒有證據(jù)。于是班里開了一次班會,內(nèi)容是學習《后漢書》一則。第二天,丟了的錢被放回原處,這位同學向老師承認了錯誤。老師問是什么使他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他說是古文中"志者不飲盜泉之水,廉者不受嗟來之食,況拾遺求利,以污其行乎?"這句話。
孩子在十三歲以前,是記憶力的黃金時代,記得在我開展誦讀經(jīng)典的兩個月之后,有一天上課,一時興起,教孩子念蔣捷的"聽雨"。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斷雁叫西風,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帶讀了三次,當場就有一個小朋友,站了起來,一字不差的將這首詞背了下來。
另外,家長也反應,以前孩子背一課書,總要拖一個下午才背熟;讀經(jīng)之后,半個小時,就可以背完一課書。總之,讀經(jīng)典真是好,好的妙境,還待自己入門后,慢慢體會。
"只要讀,讀久了自然懂",這句話后來也得到了驗證:老師問你們的志向是什么?同學的回答竟然是"讀書志在圣賢";午餐時告訴他們不要浪費食物,他們也會想到"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
看來,古詩文已經(jīng)逐漸扎根在孩子們的心里,他們用古詩抒發(fā)自己的感情,用名篇激勵自己不斷努力學習,用敬句衡言端正自己的行為。遇到挫折時用"天將降大仁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增益其所不能"自勉,把"生當做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作為人生的信條。
三、復旦附中經(jīng)典誦讀班(節(jié)選):
當復旦附中的學生誦讀經(jīng)典時,大多數(shù)家長疑慮重重:"這么做,高考能派上用場嗎?""我的孩子將來又不考文科,有必要這樣訓練嗎?"……
事實是消除這類困惑的最有力的武器。幾個月下來,不少家長驚訝地發(fā)現(xiàn),孩子不但文科成績突飛猛進,而且理科學習也絲毫沒有受到影響,更可喜的是,孩子的言談舉止、精神面貌都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于是轉(zhuǎn)而由最初的疑惑、動搖,變?yōu)榘l(fā)自內(nèi)心的全力支持。
素質(zhì)提高了,什么樣的考試都不在話下。從高一到高二,他們從未做過一張語文練習卷,可每次語文測驗、考試幾乎都是年級第一;高二上學期其中考試區(qū)里統(tǒng)測,他們又摘取了桂冠……
一年半的改革實踐,在風風雨雨中堅持了下來。如今,誦讀班的同學們,都有了哪些深刻的變化?我們還是先來聽聽茹晨同學的心聲:"百年風騷猶嫌短,豈能不奮任浮沉。十年不鳴亦不振,明朝直破九天門。……
學生感悟人生,學會讀書作文,學會獨立思考,是誦讀班同學的感受最深的共同體會。為了說明問題,不妨在這里摘錄幾段他們的原話:
朱丹紅:"我沉浸在對人生的深厚感思中,逐漸認識到,惟有本我,自我與超我的協(xié)調(diào)與平衡,才是一種正常的人格。"
鄭玨:"要學好語文,首先要擴大眼界,博覽群書。一年來背了不少銘篇佳作,對自己寫作水平的提高大有幫助。"
吳顓:"一年來我的筆頭活了不少,許多以前只能意會,不能言傳的感想都能流露筆端,真有點文思泉涌的味道。"
林煜:"進附中后我看了許多書,學會了去揣摩作者的意圖。質(zhì)疑作者的說法,磨練自己的目光,形成獨立的見解。"
從上面這些片言只語的感受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這一年多高中學習,已經(jīng)為他們今后的人生追求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chǔ)。
素質(zhì)教育的真諦,集中體現(xiàn)在"創(chuàng)新"兩個字上。今天的中學生,肩負著21世紀在中國實現(xiàn)四個現(xiàn)代化的歷史重任,因此必須具備這種創(chuàng)新精神與創(chuàng)造能力。在這一點上,誦讀班的同學同樣有著不俗的表現(xiàn)。
"讀書做人"的內(nèi)涵是極其豐富的,除了文學、歷史、哲學,誦讀班同學在藝術(shù)領(lǐng)域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他們在黃玉峰老師的帶領(lǐng)下,利用課內(nèi)、課余時間,繪畫篆刻,吟詩作聯(lián),其創(chuàng)作的大量作品,據(jù)行家鑒定,已達到了相當?shù)乃疁。遨游在藝術(shù)的海洋里,同學們的內(nèi)心充實了,舉止文雅了,各方面的素質(zhì)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必須指出的是,誦讀班同學的發(fā)展是全面的,而并非學科"蹺腳"。大力培植人文素養(yǎng),并沒有影響他們對數(shù)理化的刻苦鉆研,進校一年半來,班級的理科成績在年級里始終名列前茅。語文自然更不在話下,從高一到高二,全班從未做過一張練習卷,可每次測驗、考試幾乎都是年級第一;高二上學期中考試區(qū)里統(tǒng)測,他們又摘取了桂冠。
為了進一步檢驗試點班同學的實力,今年寒假,有十名同學參加復旦大學文科基地班統(tǒng)考,結(jié)果有三人通過了筆試,其中薛倚延以高出入圍分二十多分的優(yōu)異成績,躋身前十分行列。口試時,他們在比高三考生少十五分鐘準備時間的不利條件下,從容應答,順利過關(guān)。
"素質(zhì)提高了,什么樣的考試都不在話下。"誦讀班同學的出色表現(xiàn),為這句話做了最好的注釋。
四、一個初中三年級學生讀經(jīng)典后寫的古文:
《當我犯錯時》
古人語云:"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凡為人,無不有犯過者,然因人之性有所差,其終亦異。故其咎能否益于夫人,則于各人也。
予亦嘗犯過。若吾犯時,心甚恐慌,不知所措,欲文吾過,心又未安,人若見過,我愛執(zhí)故,遂起覆藏,視而不見。其后悔思,何作其事,自怨極深,猶未能助;蜃鬟w怒,或移吾志,其事屢為,弗可奈何。常自苛責,當非能解,無有余方,唯師可求。知識善巧,悲智攝心,諄諄誨我,其心不倦。種種方便,欲令吾解,不明其意,非師咎也。由此而知,雖諸過失,為眾莊嚴,調(diào)伏吾心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guān)注奧數(shù)網(wǎng)微信
ID:aoshu_2003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guān)注中考網(wǎng)微信
ID:zhongkao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