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數(shù) > 小學資源庫 > 教案 > 小學數(shù)學教案 > 一年級數(shù)學下冊教案 > 正文
2009-09-04 21:26:09 下載試卷 標簽:一年級 復習 教案
教學內(nèi)容:“上、下”、“前、后”、“左、右”和“位置”。(教材第1~9頁)
一、本單元內(nèi)容分析:
。ㄒ唬┙Y合新課標的理念對教材的分析
數(shù)學課程要關注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和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是《課程標準》的重要理念之一。也就是讓學生在熟悉的事物和具體的情境中理解數(shù)學知識的含義,主動的構建自己的數(shù)學知識結構。學生生活的世界和所接觸的事物大都與圖形和空間有關,“位置”這一教學內(nèi)容體現(xiàn)了新課程理念,具有豐富性、開放性和鮮明的時代感的特點,它是學生認識生活空間的一個起點。兒童在日常生活中并通過學前的學習,對上、下,前、后,左、右等常識性的方位知識已積累了一些感性經(jīng)驗,但不一定能準確地加以判斷。
。ǘ┚幣盘攸c
本單元依照兒童空間方位的認知順序進行編排。先“上、下”,再“前、后”,最后是“左右”。先以“自我為中心”區(qū)分方位,再以“自然標志”區(qū)分方位,最后能以“抽象的形式”區(qū)分方位。并通過熟悉的生活情境和一系列實踐活動,幫助兒童體驗空間方位。使學生認識上下、前后、左右的含義,會用數(shù)學語言表達物體間的這種上下、前后、左右的相對位置。在幫助學生學會辨別上下、前后、左右的基礎上,再學習從兩個維度來確定物體的位置,例如某個同學在第幾組第幾個的情況,使學生能采用適當?shù)姆绞矫枋鑫矬w間的位置關系。
。ㄈ┑匚缓妥饔
這單元內(nèi)容是以后繼續(xù)學習圖形與位置的重要基礎,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應用意識以及初步的空間觀念,使學生進一步體驗數(shù)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
。ㄋ模┙滩闹仉y點
本單元教學的重點是使學生會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關系。教學難點是體會物體之間位置關系的相對性,特別是左右的相對性。
二、教學目標
1、通過直觀演示和動手操作,使學生認識“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義,初步感受它們的相對性。
2、使學生會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
3、使學生能夠在具體情景中,根據(jù)行、列確定物體的位置。
4、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三、教學建議
1、注意根據(jù)學生認識空間方位的特點安排教學。
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基礎上進行教學,一般學生在6歲時就能完全正確地辨別“上、下”、“前、后”,因此,對于“上、下”、“前、后”,可以盡量放手讓學生獨立辨別,重點是理解位置的相對性。但以自身為中心的“左、右”辨別尚未發(fā)展完善,因而對“左、右”的教學則要引導學生從自身為中心過渡到以自然標志為中心進行辨別。
本書內(nèi)容應注意啟發(fā)學生緊密聯(lián)系自己的學校、家庭等生活實際,用自己的語言正確表述物體的空間方位。
2、要適當把握教學要求,創(chuàng)設生動有趣的活動情境。
教材給我們提供了豐富的接近生活的資料,每個例題,沒道練習題幾乎都給我們創(chuàng)設了一個情境圖。教學中,我們可以利用教材提供的資源或自己創(chuàng)設活動,組織學生充分地體驗,盡量使學生更愛學,應避免抽象地讓學生判斷。對一些一時理解不了的學生,可以允許他們逐步理解。
“左、右”的相對性在日常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教材采用“生活中的數(shù)學”板塊形式,加以介紹,僅供學生了解,不作教學要求。
對“位置”的教學,教材只是結合生活實際,讓學生從兩個維度描述一個物體的位置,不要求用數(shù)對來描述。如小紅坐在第3組第2行,可以說:“小紅是第3組第2個”。不要求用(3,2)來確定小紅的位置。
3、要設計大量活動,讓學生感知。
在進行數(shù)學活動時,除教材中提供的情境外,教師可以因地制宜地組織教學,如在講臺桌上放一本書,書上面放一個粉筆盒,幫助學生認識“上下”。又如利用學生的座位,說一說自己的前、后、左、右各是誰。
4、課時劃分。
這部分內(nèi)容可以用4課時進行教學。教學第1~6頁的內(nèi)容,完成練習一的第1~7題。
四、課時教學目標、教學內(nèi)容的說明和教學建議
(一)上、下、前、后。
1、教學目標:
。1)在具體情境中使學生初步了解上、下、前、后的基本含義,體會上下、前后位置關系。
(2)使學生形成辨別一定空間方位能力,能比較準確地確定物體上下、前后的方位。
。3)培養(yǎng)學生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會用上下、前后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
。4)使學生感受數(shù)學與現(xiàn)實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培養(yǎng)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
2、教學重難點:
能夠用上下、前后等詞正確描述人和物體所在的位置。
3、教材內(nèi)容說明和教學建議:
。1)上、下。
教材提供了一幅雄偉壯觀的南京長江大橋的圖畫。學生從中不僅根據(jù)輪船、火車、汽車三者的位置關系,認識了“上、下”方位,而且也感受到了祖國蒸蒸日上的勃勃生氣。
在教學時,可先出示兩樣物體,如出示主題圖的火車和輪船進行兩兩比,對于兩個物體,在位置關系不變時,上下位置關系是絕對的。搞清兩個物體的關系后,再出示汽車進行三者比較,對于三個物體,參照物不同,上下位置關系也會不同。如上圖,火車對輪船來說,在輪船的上面,火車對汽車來說,卻在汽車的下面,體現(xiàn)了上下的相對性。它們之間的上下位置關系,教材列舉了幾個,其他的關系則讓學生自己去辨別。教材的最后一個問題,汽車的下面有什么?可以是火車、輪船、江水、橋墩等,這是一個開放性的問題,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
在此基礎上,教材通過第2頁“做一做”中的第1題,讓學生把數(shù)學書、語文書和鉛筆盒按教師要求的上下位置關系擺放,說一說它們上下之間的關系,還可以讓學生動手換一換某個物體的位置,在變化中讓學生進一步體驗上下位置關系的相對性。
在觀察討論的基礎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說說上下位置的關系。還可以借助教室的物品,使學生在真實場景中體會上下位置的關系。
。2)前、后。
教材通過排隊上車圖,說明前、后位置關系。圖中車的旁邊還有一個站牌,上面按順序排列著公共汽車所經(jīng)站名,這可作為教學資源供教師選用。
教科書第2頁“做一做”第2題,通過擬人的小狗游泳比賽圖,進一步讓學生認識前、后及其相對性。
在教學中,可以通過觀察例題主題圖或讓本班同學進行實地演習,不管采取何種方式,都可讓學生提出不同的問題進行討論和交流。如誰排最前,誰排最后,李林的后面是誰,王英在誰的后面等等。之后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說一說“教室前面有什么,后面有什么”,也可以讓學生說說“你的座位前面是誰?后面是誰?”還可以讓學生交換位置,再觀察座位前后有什么變化,讓學生在真實的活動中體會前后的意義和相對性。在這一活動時,要使學生有愉快和積極的情感體驗,使學生感受到學習數(shù)學是有趣的。也讓學生明確:前后的標準一般是面對的方向是前,背對的方向是后,而且參照物改變了,前后也可以轉換。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奧數(shù)網(wǎng)微信
ID:aoshu_2003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中考網(wǎng)微信
ID:zhongkao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