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數(shù) > 小學資源庫 > 教案 > 小學數(shù)學教案 > 六年級數(shù)學下冊教案 > 正文
2009-07-26 16:25:50 下載試卷 標簽:六年級 蘇教版 數(shù)學
教學內(nèi)容:
教科書第9頁第11-14題。
教學目標:
1、在實踐活動中進一步體會列方程解決問題的靈活性及其獨特價值,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以游戲的形式,引導學生通過列方程、解方程進行猜數(shù),體會數(shù)學學習的趣味性和挑戰(zhàn)性,訓練學生逆向思維能力。
3、引導學生對自己在本單元學習過程中的表現(xiàn)和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作出客觀評價。
教學重、難點:
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對策:
1、課前準備工作要充分,第13題要在課前布置學生去完成。
2、課中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進行討論、游戲、交流。
教學準備:
教學光盤或投影片
教學過程:
一、探索與實踐
1、第11題:畫一個面積是6平方厘米,高3厘米的三角形。
提問:三角形的面積與什么有關(guān)?要畫出符合條件的三角形必須先求出什么?
學生先獨立思考,然后交流想法,再在本子上畫出符合條件的三角形。
同桌學生互相檢查,展示幾位學生畫的三角形,要使學生明白:符合條件的三角形形狀可以不同,但必須是底為4厘米,高為3厘米。
2、第12題:把下面的線段分成兩段,使其中一段的長是另一段的4倍。
學生先四人小組討論分割的方法,然后請幾組進行全班交流。
學生動手分一分,同桌之間互相測量分成的兩段的長度,檢驗各人的操作是否正確。
3、第13題。
課前已組織學生通過測量和計算得出自己平均每分大約步行多少米,課中組織學生同桌兩人合作,解決“如果兩人同時從長2000米的一條路的兩端相對而行,大約經(jīng)過幾分可以相遇”這一問題,然后交流,教師及時評價。
。1)首先交流學生課前準備情況,重點考查數(shù)據(jù)的合理性。
(2)變化:如果兩人從同一個地點向相反方向同時出發(fā),經(jīng)過幾分兩人相距2000米?如果兩人從同一個地點向同一方向同時出發(fā),經(jīng)過幾分兩相距2000米?
4、第14題。
先組織學生看題,理解游戲如何進行,然后四人小組為單位進行猜數(shù)。
請幾組來交流,教師也可和學生互動,一起來猜數(shù)。
二、評價與反思
先引導學生根據(jù)評價目標回顧相關(guān)的學習情況,舉例說說自己在這方面做得怎么樣,有哪些成功的經(jīng)驗,還存在什么不足,然后給自己實事求是地做出評價,還可針對自己本單元的學習情況,提出改進措施,明確努力方向。
三、綜合練習
解方程。
7.8+5x=32.8 17.2╳3-10x=9.6 3x+2.1x=18.36
8x-0.5x=15 6x-2.4=0.36 5x÷15=15
列方程解決問題。
1、小英和小紅同時從學校出發(fā),小英以每分鐘63米的速度向東走,小紅以每分鐘57米的速度向走。幾分鐘后兩人相距600米?
2、一個梯形的面積是72.9平方厘米,上底10.4厘米,下底5.8厘米。高多少厘米?
3、去年爸爸比小明大25歲,明年爸爸的年齡是小明的6倍。今年爸爸和小明各多少歲?
4、一個書架,上層放的書是下層的2.4倍。如果把上層的書搬56本到下層,這兩層書的本數(shù)就同樣多。原來兩層各放多少本書?
三、綜合練習
解方程。
7.8+5x=32.8 17.2╳3-10x=9.6 3x+2.1x=18.36
8x-0.5x=15 6x-2.4=0.36 5x÷15=15
列方程解決問題。
1、小英和小紅同時從學校出發(fā),小英以每分鐘63米的速度向東走,小紅以每分鐘57米的速度向走。幾分鐘后兩人相距600米?
2、一個梯形的面積是72.9平方厘米,上底10.4厘米,下底5.8厘米。高多少厘米?
3、去年爸爸比小明大25歲,明年爸爸的年齡是小明的6倍。今年爸爸和小明各多少歲?
4、一個書架,上層放的書是下層的2.4倍。如果把上層的書搬56本到下層,這兩層書的本數(shù)就同樣多。原來兩層各放多少本書?
三、綜合練習
解方程。
7.8+5x=32.8 17.2╳3-10x=9.6 3x+2.1x=18.36
8x-0.5x=15 6x-2.4=0.36 5x÷15=15
列方程解決問題。
1、小英和小紅同時從學校出發(fā),小英以每分鐘63米的速度向東走,小紅以每分鐘57米的速度向走。幾分鐘后兩人相距600米?
2、一個梯形的面積是72.9平方厘米,上底10.4厘米,下底5.8厘米。高多少厘米?
3、去年爸爸比小明大25歲,明年爸爸的年齡是小明的6倍。今年爸爸和小明各多少歲?
4、一個書架,上層放的書是下層的2.4倍。如果把上層的書搬56本到下層,這兩層書的本數(shù)就同樣多。原來兩層各放多少本書?
課前思考1:
“探索與實踐”先放手讓學生實踐,再說說自己解決問題的過程以及收獲和體會,在活動中鍛煉思維、提高能力。
“評價與反思”引導學生圍繞教材中列出的評價指標,客觀的評價自己的學習過程,實事求是地總結(jié)自己在本單元學習中的表現(xiàn),以及存在的問題與不足。
課前思考2:
整理與練習第三課時中的練習屬于實踐活動的形式,綜合性強了,與生活結(jié)合的更緊密了。
第11題可這樣處理:先讓學生讀題,再提問:能直接畫三角形嗎?為什么?當學生算出底是4厘米后,讓學生嘗試畫一畫,在組織交流:怎樣畫?根據(jù)學生回答教師在黑板上畫一畫,引導學生畫出符合要求的三角形的類型有(直角三角形、銳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
第12題~14題的處理方法照孫老師的設計。
多余時間要講評數(shù)學天天練上的補充習題,特別是思考題,比較復雜,對大部分學生來說都有困難,教師必須要講評。
課后反思1:
根據(jù)這一星期的應用題教學,我班還有為數(shù)不少的學生對做應用題感到害怕,針對這一情況我打算在今后的應用題教學中注重以下幾點的訓練。
1.讀題。通過讀題使學生理解題中的情節(jié)和事理,知道題中講的是什么事;弄清已知條件中,哪個是直接條件,哪個是間接條件,條件與條件、條件與問題是什么關(guān)系。讀題的過程,就是了解題意的過程。如果題目沒有讀懂,后面你再怎么做也沒有效果,讀題、審題是解應用題的第一步。
2.圈畫。就是把題中的重點詞、句用符號劃出來,也就是一個去繁留簡的過程,主要目的是為了讓學生了解每個數(shù)量的意義及數(shù)量間的內(nèi)在關(guān)系,把前面讀題了解到的信息用符號表示出來。
3.畫圖。就是畫線段圖,用線段把題中所講的各個數(shù)量及其相互關(guān)系表示出來,直觀地、形象地反映應用題的數(shù)量關(guān)系,主要目的是輔助學生了解題目中的數(shù)量關(guān)系。
4.說思路。說理就是讓學生用清晰、簡潔、準確的語言,說出自己分析解答應用題的思維過程及相應的道理。這需要學生有對題目有一個非常清晰的思路以及較強的語言表達能力,這部分對不同學生可以有不同的標準,優(yōu)生可以讓他完整的表述出來,中等生可以在教師的幫助下完成,學困生可以看著算式說說每一步表示什么。
通過上述讀、畫、說,讓學生把解題的內(nèi)在思維過程,變?yōu)橥庠诘谋憩F(xiàn)形式,這有利于訓練、培養(yǎng)學生解題過程中思維的有序性和合理性,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邏輯思維的能力,這樣也把解應用題的重心轉(zhuǎn)移到了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上,而非單純的技能訓練。
課后反思2:
通過幾天的練習,大部分學生對教材上的解方程與列方程解決實際問題掌握很好。但對補充的少復雜的方程和實際問題無從下手,特別是補充的思考題出現(xiàn)了未知數(shù)在方程的兩邊或者是類似于奧數(shù)類型的實際問題。對于這樣的習題,一方面要做好學生的思想工作,讓學生不要緊張,即使做錯了也沒關(guān)系,因為這些題的難度已遠遠超過了教材上的難度。另一方面,用方程解與算術(shù)解相結(jié)合的方法進行講解,必要時可以借助線段圖來幫助學生理解題目意思。
課后反思3:
今天是本單元的最后一節(jié)課,主要進行一些綜合練習,特別是針對學生學習中存在的普遍問題進行相應的練習。如有關(guān)行程問題中就有幾種不同的情況,有同一地點同時同向而行,有同一地點同時相背而行,有不同地點同時同向而行和不同地點同時相向而行,這其中又有相遇和相距一段路程這兩種不同的情況。對學生而言,遇到問題不去認真讀題,利用畫線段圖、分析數(shù)量關(guān)系來幫助理解題目意思是最大的問題,很多學生習慣于模仿剛學習或練習過的題目的解題思路,而不是遇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一節(jié)課上,要關(guān)注全體學生的學習情況并及時調(diào)整教學行為,對于教師來說要求較高,但同時也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所必須做到的。所以,我想在研究如何教的同時還要多研究學生怎樣學,如何幫助學生真正提高學習效率。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guān)注奧數(shù)網(wǎng)微信
ID:aoshu_2003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guān)注中考網(wǎng)微信
ID:zhongkao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