鷸蚌相爭漁人得利的意思解釋及典故故事
來源:網(wǎng)絡(luò) 2009-07-20 19:15:10
鷸蚌相爭漁人得利的意思解釋及典故故事
【成語】: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拼音】:yù bàng xiāng zhēng,yú wēng dé lì
【解釋】:鷸:長嘴水鳥;蚌:有貝殼的軟體動物。比喻雙方爭執(zhí)不 下,兩敗俱傷,讓第三者占了便宜。
【成語故事】:
這則成語故事是指鷸和蚌爭斗,相持不下,最后被捕魚的人捉住。用來比喻雙方相爭不下,兩敗俱傷,第三者從中得利。出自《戰(zhàn)國策·燕策二》:“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鉗其喙……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并禽之。”
戰(zhàn)國末年,七大諸侯國互相討伐,戰(zhàn)亂頻繁。有一次,一個名叫蘇代的說客去拜見趙惠王,勸他別進攻燕國。他先給趙王講了個故事:一天,天氣非常晴朗,蚌便把兩片硬殼張開,在河灘上曬太陽。一只鷸鳥見了,就迅速地把嘴伸進蚌殼里去啄肉。蚌趕緊合上硬殼,鉗住鷸鳥的嘴不放。鷸鳥啄肉不成,嘴反被鉗住,便威脅蚌說:“行!你就別松開殼,等著瞧!今天不下雨,明天也不下雨,把你干死!”蚌毫不示弱地回敬道:“好!我已經(jīng)鉗住你的嘴。你今天拔不出,明天也拔不出,把你餓死。”蚌和鷸鳥就這樣在河灘上相持不下,誰也不想退讓一步。時間一長,它們都筋疲力盡。這時剛好有個漁翁路過這兒,見它們纏在一起不能動彈,便毫不費力地把它們一起捉住了。講完故事后,蘇代又說:“如果趙國去攻伐燕國,燕國竭力抵抗,雙方必然會長久相持不下。到時候,強大的秦國便會像漁翁那樣坐收其利。請大王三思而后行。”趙惠王覺得蘇代的話很有道理,便表示不再去攻伐燕國了。
還有一個成語叫做“坐收漁利”,也是從這個故事里得來。
相關(guān)文章
- 小學(xué)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xué)升初中語數(shù)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xué)1-6年級數(shù)學(xué)天天練
- 小學(xué)1-6年級奧數(shù)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xué)1-6年級奧數(shù)練習(xí)題整理匯總
- 小學(xué)1-6年級奧數(shù)知識點匯總
- 小學(xué)1-6年級語數(shù)英教案匯總
- 小學(xué)語數(shù)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xué)1-6年級語數(shù)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xué)1-6年級語數(shù)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xué)1-6年語數(shù)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