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數(shù) > 小學資源庫 > 教案 > 小學語文教案 > 六年級語文下冊教案 > 正文
2009-07-17 23:18:07 下載試卷 標簽:六年級 教案 語文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首抒情詩,作者用充滿激情的筆調(diào),激勵人們“在世界這個遼闊的戰(zhàn)場中,在人生這個壯麗的舞臺上”,我們“不能”聽從命運的驅(qū)使,不要一味“空想未來”,也“不要懷戀過去”,而應該“行動起來”“振奮起來”,“不斷追求、有所作為”激勵人們永遠滿懷理想和期望。全詩語句鏗鏘,讀起來朗朗上口,給人以一種奮發(fā)向上的激勵和感染。
教學目標:
1、 能正確、流暢、有感情地朗讀全詩,背誦全詩.
2、 把握詩歌的思想內(nèi)容,提高自己對人生的認識和理解。(重點)
3、 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談出感受.*(難點)
教學重難點:
把握詩歌的思想內(nèi)容,提高自己對人生的認識和理解。(重點)
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談出感受.*(難點)
學情分析:
在學習前兩課的基礎上,學生已經(jīng)積累一定的有關生命的知識,理解了文章中的生命的力量,體會到要關愛生命了解生命。而且在探究活動中,也搜集了資料,共同研究了解決問題的方法,對學習本篇課文很有幫助。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人生是一首歌,人生是一部書,人的一生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無非是滄海一粟,實在算不得什么,但在這紛繁復雜的人生世界里,不同的時期,不同的人物演繹了不同的人生歷程,今天,我們就學習朗費羅 對人生的禮贊,看他贊揚了怎樣的人生。
板書課題:人生禮贊
1、指名朗讀課文.
2、說說你讀懂了什么?還有那些不理解的地方?
3、交流:那些字容易讀錯,容易寫錯.教師就這些字詞重點指導.
二、感悟:(放映片段,讓學生感悟)
1、開國大典的片段 「同時播放國歌」
。2)哥白尼為科學獻身的片段
(3)張海迪刻苦學習的片段。
2、從這幾個片段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感悟到人生的歷程是一個奮斗的歷程.)
三、用各種形式的朗讀品味詩句:
1、 強調(diào)“讀”對理解作品,學習語文的重要性,激起學生對朗讀的重視。
2、配樂朗讀「學生齊讀」
3、學生自由讀,要求:盡量做到正確、流利、有感情、教師巡回作個別指導,同時,注意搜集信息,以備下一步指導閱讀。
4 、請大家推薦一名閱讀水平高的同學朗讀全詩,同學做評價。
5、師生共同歸納明確讀本詩在聲調(diào)和節(jié)奏上需注意的地方。
6、再次組織學生練習讀。
四:品味
1、這首詩的每一節(jié)分別寫了什么內(nèi)容?
( 第一節(jié):詩人激昂地發(fā)出號召,號召人們在人生的歷程中,在人生的舞臺上要時刻“當一名闖將”,要戰(zhàn)斗,要勇往直前。
第二節(jié):告誡人們要時刻直面現(xiàn)實,勇于乘風破浪,不怕困難和挫折。
第三節(jié):詩人跳躍空間,從人生的成績角度告誡人們都能向偉人那樣留下足跡,留下成果。
第四節(jié):再次變化角度,告誡人們我們要保持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輝煌的人生成果會對他人產(chǎn)生積極的影響,會激起別人的斗志。
最后一節(jié):收束全詩,再次向人們發(fā)出號召:人生要有理想,有追求。詩人的這個“行動號召”的深層意義是人們在現(xiàn)實生活中要時刻振奮精神,鼓起勇氣,積極生活,懷著理想和追求,不怕任何困難,時刻乘風破浪,最終定能成功。)
2、這首詩作者怎樣的情感?
3、這首詩運用的修辭?
四、研討探究:
1: 多媒體屏幕展示思考討論題:
。1)詩中的每節(jié)都能使我們聯(lián)想到生活中的一些現(xiàn)象,請選擇一節(jié)并說出它讓你想到生活中的什么現(xiàn)象?(2)在這首詩中作者呼吁的是什么?
(3)學習了這首詩,結合自己的實際說說你如何面對自己的人生?你對人生有了哪些新的認識?
【學生四人一組,討論、交流后派代表發(fā)言,看哪組說的最好?】
2:針對本文內(nèi)容,學生相互質(zhì)疑、解答。
【可以采取挑戰(zhàn)主持人的形式進行問答】
五、回味抒情:
再次配樂朗讀,然后說幾句關于贊美人生的話語也可以唱類似的歌曲。
六、拓展延伸:
思考人生\人生感悟
▲資料整合平臺:
人生
原野
人生
從自己的哭聲中開始
在別人的淚水里結束
這中間的時光
就叫做幸福
人活著
當哭 則哭
聲音不悲不苦,為國為民 啼出血路
人死了,讓別人灑下誠實的眼淚,
數(shù)一數(shù),那是人生價值的珍珠。
1、 指名朗讀這首詩,說說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2、 從詩中你讀懂了什么?
七、指名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評議朗讀情況.
作業(yè)設置:
1、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結合實際談談自己對整首詩的理解.
3、搜集有關表現(xiàn)生命力的詩品讀一下.
板書設計:
生命禮贊
行動起來 振奮起來
有所追求 有所作為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奧數(shù)網(wǎng)微信
ID:aoshu_2003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中考網(wǎng)微信
ID:zhongkao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