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數 > 小學資源庫 > 教案 > 小學語文教案 > 六年級語文下冊教案 > 正文
2009-07-16 21:37:28 下載試卷 標簽:蘇教版 六年級 語文
教學反思 :
教學伊始,我緊緊抓住課文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個自然段,以作者的感情為主線,以最后一個自然段為突破口——夾竹桃的韌性是“我”愛上夾竹桃的原因之一,直奔中心。緊接著講讀第四自然段,第四自然段主要講的就是夾竹桃可貴的韌性。這一自然段的教學,我以讀為主,力求通過個性閱讀,引導學生讀中學文,讀中生悟,由悟生情。第四自然段中的兩個雙重否定句是最能體現夾竹桃的韌性的,我處理得并不好,我沒有讓學生充分地朗讀、體會,而是急于讓他們用雙重否定詞來造句,結果學生說得并不理想,可見,學生對句子理解得并不深入,這就沖淡了對夾竹桃的韌性的理解和認識,也沖淡了兩個雙重否定句的作用。
第三自然段對于第四自然段而言,所起的是對比襯托的作用。這一自然段無需過多講解,可以通過對比朗讀的方式,將春、夏、秋三季的花與夾竹桃進行對比朗讀,學生就不難體會到夾竹桃默默無聞、可貴的韌性,也就不難體會第三自然段所起的對比襯托作用。回顧我的課堂教學,學生雖也能產生以上認識,但印象一定不及對比朗讀的方式來得深刻。
《九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回顧這一節(jié)課,給予學生閱讀、思考的時間還不夠充裕,沒有留下足夠的空間為學生張揚個性、激揚靈性服務。
上完這節(jié)課,我一直在問自己:這節(jié)課上,我的智慧火花在哪里閃現?其實,這個問題是我需要每節(jié)課后、每天問自己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從這節(jié)課,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學習、終身學習的重要性。
教學反思:
這課我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教學的:
一、抓住重點段落進行教學,看到三、四小節(jié)的花期長短的對比,也關注到迎春花的炫耀張揚和夾竹桃默默無聞的對比,讀出夾竹桃的性格,體會課文的人文性。把課文的表達分解成直觀形象的內容,花開花落,惟有夾竹桃始終默默開放,以此來讓學生更好地體會“這一點韌性同院子里的花比起來不是顯得非?少F嗎?”。
二、抓住細節(jié)進行教學。比如說,當學生答出某一個方面韌性的時候,我問他,從哪兒看出來的?并深入下去刨根問底:“你是從那些具體的詞語中想到的?”抓住“悄悄地”“一聲不響”體會夾竹桃的默默無聞,告訴學生這是夾竹桃“韌性”中柔的一面。語文中還是要學文字,引導學生“咬文嚼字”地去讀書。
三、注重朗讀訓練。整堂課的教學中我設計了齊讀、指名讀、默讀、邊讀邊寫、自由讀、讀給同桌聽(教案設計中還有分組讀)等讀的形式,再加上老師的范讀,一步一步走進文本,走進夾竹桃,去感受夾竹桃的性格,去領悟夾竹桃在作者心中的地位。給學生充分讀的機會和時間,有利于他們更好地讀懂作者的寫作意圖,更多地提物作者的寫作方法,也為后來的背誦做好了鋪墊。
教學反思:
首先初步感知教材,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思考:一、夾竹桃的韌性體現在哪里?二、月光下的夾竹桃給人帶來哪些幻想?然后再讓學生去文中找一找相關的語句,想象書中描寫的畫面,體會作者對夾竹桃的喜愛之情。
接著,我又帶領學生由情入境,將美好的語言文字記在心里,就如同在心里刻記下動人的畫面。隨后,又安排了一個小練筆,讓學生模仿月光下的夾竹桃給人們帶來的幻想這種由眼前景產生聯想的寫作方法,欣賞日光下的夾竹桃圖片,展開幻想,仿照句式說話。寫不僅有利于調動學生參與學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也能更好地學生促進對課文的閱讀、領悟和背誦,感受語文在生活中的作用和魅力。這也體現了語文教學讀寫合一的原則,由讀向寫遷移,對學生進行了潛移默化的寫作指導。
另一方面,課文語言優(yōu)美,詞匯豐富,又描繪了夾竹桃奇妙的景致,所以,我為了配合本課的教學,精心設計了過渡語、小結語。這樣充滿感情的敘述,富有詩意的渲染成了讓學生身臨其境的橋梁,也給學生帶來美的享受。
教學反思:
夾竹桃的韌性及夾竹桃能引起作者無限的遐想,這是作者愛上夾竹桃的兩個原因。我上課時緊緊圍繞課文的最后一段:“這樣的韌性,又能引起我許多幻想,我愛上了夾竹桃。”展開教學,指導學生感悟“韌性”和“幻想”的內涵。學生對夾竹桃的韌性較難體會,因此我采用了“從文本自身入手,緊扣關鍵語句設計回環(huán)再現的朗讀來突破這一教學重點。首先,我讓學生自由讀課文的第四自然段,劃出能體現夾竹桃韌性的詞句,學生很快地找到了。我又讓他們細細品讀,從”悄悄地”“一聲不響”讀出了“韌性”就是默默無聞的奉獻。從“在和煦的春風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無日不迎風吐艷”讀出了夾竹桃的堅強,花期長,從“一直……一直……無不奉陪”中體會出了夾竹桃生命力頑強,從而感受到“韌性”就是堅強,就是默默地奉獻,就是堅持不懈。教學到這里,學生對夾竹桃的韌性已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我認為,他們并沒有真正領悟到作者對夾竹桃可貴韌性的那種發(fā)自內心的贊美之情。于是,我便抓住關鍵句“然而,在一墻之隔的大門內,夾竹桃卻在那里悄悄地一聲不響,一朵花敗了,又開出一朵,一嘟;S了,又長出一嘟嚕。”設計了回環(huán)朗讀,讓文本不斷地再現,讓學生走進作者的心靈,一起去感受。
教學反思:
我在教學《夾竹桃》一課時就注意貫徹了這個理念。課堂上學生在初讀課文的基礎上,對課文的總起段(第一自然段)和總結段(第六自然段)作質疑性閱讀,自己去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
、“這樣的韌性”——是指怎樣的韌性呢?
、“夾竹桃不是名貴的花,也不是最美麗的花”,但為什么是作者最留戀的花?③為什么夾竹桃能引起“我”許多的幻想?有哪些幻想呢?
、“我”為什么愛夾竹桃?“我”愛夾竹桃的什么呢?
……
這些問題真正是學生深入學習課文前的疑惑,就是課堂上新生成的學生自己的學習目標,從而也就是這堂課的教學目標。然后放手讓學生自行讀書,針對課文的重點段(第二、四、五自然段)進行自我研讀、合作探究,共同解決問題。這樣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認準自定的目標,用自己的學習方式,或獨立地去思考和感悟,或合作探究和討論,最終得到自己的體驗和理解,這樣更能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教學反思
首先,為了讓學生體味作者情感,我抓住一個“愛”字,設計了一條情感線。以“季先生喜愛的夾竹桃什么樣子呢”導入第二自然段的學習;再以“其實,夾竹桃之所以讓季先生愛著,戀著,更緣于它可貴的韌性”過渡到三、四自然段的學習;最后以“但是夾竹桃的妙處還不止于此。讓季先生深愛著的月光下的夾竹桃。”引導到第五自然段的學習。從“喜愛——愛著、戀著——深愛”教學逐步深入,學生的情感逐步升華。把握住文章的情感基調,就抓住了文章的靈魂,學生的朗讀體會與感悟就有了方向。所以一堂課下來,學生們的朗讀飽含深情。一次次的朗讀可看出學生們的感悟與理解在一次次加深。
第二,在幫學生突破難點時,我做了深層次的思考,不能僅局限于文字表面的理解,應與生活想聯系樹立一種“大語文”的觀念。語文來源生活,而生活中皆有語文。要讓這種“可貴的韌性”引導孩子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正確面對生活,要讓學生用發(fā)現的眼光去感受生活中的美。于是,在學生具體理解夾竹桃的“韌性”后,我與學生進行了一次心與心的交流與對話:“同學們,其實每個人的生活都不可能一帆風順,一段時間以來,我的生活也面臨著很大的困境,而讓我從困境中走出來笑著面對每一天的,除了朋友的安慰,還是因為我想到了夾竹桃……它可貴的韌性告訴我們在將來的成長道路上,在以后的生活中如何去面對坎坷,面對逆境呢?”學生們各抒己見,一句句話充滿希望,充滿活力,讓人感動。之后,我又用泰戈爾的一名言“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小結引導學生精彩地生活。最后,再帶著這樣的感悟去讀文章,學生真是讀得深情無比。
教學反思;
1、如何進行深層次的朗讀指導?
朗讀指導如何進一步深入,我覺得是值得大家探討的一個問題。本節(jié)課的朗讀機會雖然很多,但是我不得不承認,指導是不到位的,學生的朗讀在課堂上沒有得到真正的提高。如果學生真能做到用心去讀,應該不會出現敷衍性的朗讀。雖然在老師的提醒下他們的朗讀有一定的改善,但也只是語調輕重上的改觀,并沒有真正從內心去感受夾竹桃的韌性,然后通過朗讀表現出來。
又如在讀夾竹桃醉人的花香那段時,一開始學生對濃烈的花香感受不深,在經過啟發(fā)后有了一定的認識,但是在讀的時候依然沒有沉浸在里面。經過老師的語言點撥,有了改善,但為了顧及整堂課的時間,我沒有進一步深入指導讀好這段話,學生沒有真正沉浸到這種氛圍中。
2、高年級的閱讀教學應滲透寫作指導
課后,回顧自己的課堂,似乎總覺得還可以充實些什么,后來再仔細研讀文本,才豁然開朗,就本課來說,運用比擬手法突出夾竹桃,是本文的主要寫作特色,可以指導學生模仿運用到自己的寫作中去。寫對月下夾竹桃的幻想一段非常細膩,充分表達了作者對夾竹桃喜愛的情感?梢宰寣W生動用自己的聽覺、視覺、嗅覺、觸覺,去感受月下夾竹桃的美妙。學會用這種方法去寫一種身邊的植物。因此我最后布置的作業(yè)不應該只是讓學生寫一段話夸夸夾竹桃,還可以讓學生模仿本文的寫法寫身邊的一種植物。
3、課堂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教無止境,學無止境,真正靜下心來研讀課文,真正實實在在走進課堂,真正以一個批判者的角度來進行教學反思,才會發(fā)現有許多精彩之處還在等著我們挖掘,才會發(fā)現還有很多遺憾留著我們在將來的課堂中去彌補。
教學反思:
要想有效地啟發(fā)學生想象,我認為應有效調集學生自己的生活經驗。所以在第一課時初步感知“幻想”后,我讓學生晚上到我們這座城市有夾竹桃的地方去看看夾竹桃,或上網看圖片,也寫寫自己看后的幻想,再在課上交流討論。我設計了這樣的仿寫:我幻想月光下的夾竹桃是(
)。并出示了自己的幻想:(海底“珊瑚群”,這兒一叢,那兒一簇,蟲蛾飛過,正是游魚穿梭其中,流連嬉戲。)(“皮影戲”,墻壁就是現成的屏幕,一個個皮影人物陸續(xù)登場,一陣風過,沙沙作響,果然是他們說說悄悄話)同學們也不甘示弱,精彩的發(fā)言讓我不禁驚嘆他們的想象力真豐富。課后,我又思考這一環(huán)節(jié)是否有為本課教學提前灌輸之嫌呢?也許讓學生觀察,學文后,在課上當堂寫更合理些,但我又怕學生錯失觀察后一閃而過的靈感。
設置良好的情境,有助于幫助學生進行知識的有效內化,為了讓學生感受夾竹桃的美好形象,我準備了精美的圖片,課堂上,結合教學適時地讓學生反復欣賞,同時,對文中主要內容我也把它們歸結為三幅圖畫名:雪火交融、三季吐艷、月下幻影。學生形象深刻,更有助于學生加強對文章內化的記憶。
總之,課前的思考,有助于有效教學,智慧教學;課后的思考,有助于發(fā)展與提高。只有教師學會思考,才能教會學生思考,才能使我們的教學更富有意義。
教學反思:
這是作家季羨林寫的一篇散文。夾竹桃是我國各地常見的觀賞植物,因葉片像竹,花朵如桃而得名。這篇散文描繪了在萬紫千紅、五彩繽紛的花季里,夾竹桃的可貴韌性和花影的有趣動人,表達了作者對夾竹桃的喜愛之情。
運用比趁手法突出夾竹桃,是本文的主要寫作特色,課文第3自然段濃墨重彩描繪了院子里的14種花,爭奇斗艷,只有夾竹桃“悄悄地一聲不響”,總是迎風吐艷。這樣寫,起到了對比襯托作用,更加突出了夾竹桃具有可貴的韌性。
另外,描寫月光下的夾竹桃,筆觸細致入微,尤其是“我幻想……我幻想……我幻想……”的排比句式,把夾竹桃引發(fā)“我”的幻想寫得生動有致,引人遐想不已。
本課的重點是通過朗讀課文,讓學生感受夾竹桃可貴的韌性和作者描寫的月下夾竹桃。借助文本細膩的筆觸,優(yōu)美的描寫,得到學生基本的感知是不成問題的。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奧數網微信
ID:aoshu_2003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中考網微信
ID:zhongkao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