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數(shù) > 小學資源庫 > 教案 > 小學語文教案 > 六年級語文下冊教案 > 正文
2009-07-16 20:25:28 下載試卷 標簽:蘇教版 高中生活
課前思考:《如夢令》是李清照的一首充滿生活情趣和雅致的詞,是李清照的驚世之作,女主人憧憬美好生活,關切著美好的事物,無憂無慮,敏感而多情。教學本詞,引導學生在課前搜集相關的資料,結合她生活的特定背景來理解,也可以和《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類比,以加強學生的理解。另外就是要注重學生橫向的遷移,能夠回憶起以前所學的李清照的相關詩詞,還需引導學生對其思想的把握,從而領會詞的意境,提高學生對文學的欣賞水平。教學中適用誦讀和意會。
如夢令》賞析
常憶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李清照(1084—1155),號易安居士,濟南(今山東濟南)人,宋代著名女詞人。她也擅長詩、文創(chuàng)作,但最為人們稱道的,還是她的《漱玉詞》。其詞帶有婉約清新的風格,被稱為“易安體”。
李清照的詞,以宋朝南渡為界,可分為前、后兩個時期。由于她出身于名門世家,早有詩名,婚后又與丈夫趙明誠伉儷情深,唱和相隨,生活比較美滿,所以,其早期的詞作大多表現(xiàn)一位處境優(yōu)裕的少女、少婦,對自然風光的喜愛,對美好愛情的憧憬,即使偶有青春閑愁或夫妻別緒,也不過幾縷淡淡的感傷,無妨其歡快明朗的基調。從金人入侵的“靖康之變”起,她在突然之間接連遭受到國破、家亡、夫喪的慘痛巨變,自己也不得不顛沛流離,過著長期的流亡生活,內心充滿凄楚哀怨之情,所以,其后期的詞作充滿了家國之痛、滄桑之感,基調趨于孤寂而悲涼?偟目磥,李清照的詞,主要繼承了宋詞中婉約派的風格,而又兼有豪放派之長,故能在兩宋詞壇上獨樹一幟,并對后人產(chǎn)生較為深遠的影響。
《如夢令》(“常憶溪亭日暮”)一詞,是一篇追憶舊游之作。那是一個夏日的傍晚,出游歸來的少女詞人,泛舟于清溪之上,觀賞到藕花綻開、鷗鷺驚飛的美好景色,心中洋溢著青春的愉悅。這一情節(jié),猶如青春溪水里一朵可愛的浪花,在詞人的記憶中不息地跳動著。從其明快的色彩和歡樂的格調來看,此詞當是詞人的早年之作。
“常憶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詞的開篇,用了“常憶”二字,不僅表明作品是追憶往事之作,而且表明所追憶的內容,在詞人的腦海中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記。“溪亭”,點出地點是溪邊的亭子;“日暮”,點出時間是一天的傍晚。“沉醉”一句,出現(xiàn)了作品的抒情主人公,即詞人自己。在清澈溪水邊的精美亭子一帶,度過了一天歡樂的時光之后,傍晚時分,本該回家了,而她卻因為“沉醉”而“不知歸路”。不過,這里的“沉醉”二字,不可拘泥于字面的含義來理解,而要看到,其中體現(xiàn)出青春少女的嬌憨情態(tài),蘊含著一種純真的形體美。更何況,真正讓詞人“沉醉”的,又豈止是醇厚的美酒,還包括著自然的美景呢。
“興盡晚歸舟,誤入藕花深處”。接下來,用了“興盡”一語,高度概括了整整一天的歡樂活動,而把其中的具體細微之處,全都留給讀者去想象。既然已是“沉醉不知歸路”,當然就會“誤入藕花深處”,詞中的情節(jié)發(fā)展是非常自然的,清澈的水面上,覆蓋著叢叢密密的碩大荷葉,無數(shù)只粉色或白色的荷花,在綠葉的簇擁下,迎著陣陣晚風悄然綻放。一只漂流的小船,載著一位優(yōu)雅的少女,就在這荷花深處的翠綠暗香之中,迷失了回家的方向。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詞的結尾,重復使用了兩個“爭(怎么)渡”,意思是“怎么才能把船劃出去呀”,生動地再現(xiàn)了少女詞人當時那焦急的情態(tài)和迫切的口吻。結句寫“驚起一灘鷗鷺”。其實,河灘上驚飛的鷗鷺,不過是一種襯托;真正受驚著慌的,還要算詞人自己吧。作品到此,戛然而止。后來的結果如何呢?詞人雖未明言,讀者還是不難想象:這畢竟只是一場虛驚,迷途的小船和船上的少女,終究還是化險為夷,安然地回到了家中。不然的話,她后來又怎么會寫出這篇作品呢?不過,這件事情,的確在詞人心里留下了難忘的印象,所以當她在作品中追憶及此,景色還是如此的鮮明,情態(tài)還是如此的逼真,從而給后世的無數(shù)讀者,留下更加難忘的印象。
這首小詞,語言生動流暢,風格清新自然,趣味橫生,引人入勝。它雖然只擷取了青春溪水里的一朵浪花,卻讓它折射出心靈世界中的七彩陽光;雖然只敘述了早年生活的小小插曲,卻賦予它以普遍而永恒的審美意義。
張志和
中國唐代詞人。初名龜齡,字子同。婺州(今浙江金華)人。生卒年不詳。16歲游太學,擢明經(jīng),向肅宗上書陳策,特見賞重,賜名志和,命待詔翰林,授左金吾衛(wèi)錄事參軍。后因事獲罪貶南浦尉。遇赦還,以親喪不復仕,隱居江湖間,自號煙波釣徒,又號玄真子。著《玄真子》12卷,3萬言;《述太易》15卷,均佚。
張志和能書善畫,長于音樂, 嘗與陸羽為顏平原食客,善畫山水,揮筆立就。現(xiàn)存其《漁歌子》即《漁父》詞5首,描繪江南水鄉(xiāng)風光、漁父生活。詞的基調清新、質樸,并融和著隱者淡泊、澄清的高情遠意。張志和是詞人,又是畫家,所以他對淡泊逸致的抒發(fā),是詞畫相兼的。
一、導入。
1、大家還記不記得以前學習過的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這首詩描寫的是借寒江獨釣的漁翁,今天我們也要學習一首關于描寫漁翁的詞〈〈漁歌子〉〉。
2、作者是張志和。
3、請生簡介張志和,并作相應的評價。
4、這里的詞牌名是漁歌子,名是西塞山。
5、西塞山指的是哪里嗎?(今浙江吳興縣西南)
二、新授。
1、請生朗讀,注意停頓之處。
〈〈如夢令〉〉押的是u韻,那看看這首詞押的是什么韻?
押韻使得讀起來瑯瑯上口。
2、這首詞主要描寫了哪些自然景物?用橫線表示。
這些詞語給我們勾勒了一幅什么季節(jié)的景物?你從哪里可以看出?
想想我們以前也學過描寫春雨、春風的句子是什么?
。纤·志南和尚《絕句》里的“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地點在哪里?
3、看第一句話,哪些字你理解了,哪些字還不理解?
請生翻譯這一句話。
4、在這幅如此美麗的畫面中,肯定少不了……
那作者有沒有寫到人呢?你從哪里可以看出?
你知道“箬笠”“蓑衣”是什么嗎?可以對照書中的圖片。作者這里描寫的人物指的是誰?
“青箬笠、綠蓑衣”描寫的是人物的……(衣著)
對照圖片仔細想一想,此時此刻這位漁夫在干什么?
(駕著一葉扁舟)
5、漁夫駕著一葉扁舟在斜風細雨中“不須歸”。
請生解釋“不須歸”。
想想漁夫身處如此美妙境界里,盡情的享受著大自然的恩賜,所以不僅僅是不須歸,而是不想歸。
說明了什么?
其實,“不須歸”除了指不想回家外,還指什么?聯(lián)系張志和的生平。
6、這首詩主要講了什么?
這首詞勾勒了一幅具有濃郁江南風味的“垂釣圖”,塑造了一位悠閑自得的漁翁。
7、這首詩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抒發(fā)了詞人的人生志趣,表達詞人對自然景物和自由生活的熱愛。
8、請生朗讀。
三、展開想象。
把詞中描寫的這一幅美麗的畫面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出來?梢约由献约旱南胂。可以對照圖片。
四、布置作業(yè):完成可后練習3。
引導學生品讀《如夢令》,用一個詞來概括整首詞。
1、醉,陶醉在(美酒中,陶醉在美景中,陶醉在美麗的意外驚喜中,陶醉在美好的生活中……)詞人深深的陶醉了,誰也來醉一回,醞釀一下,來,請……朗讀
2、興,因為興致很高,所以晚歸;因為晚歸,所以誤入藕花深處;因為誤入藕花深處,所以驚起一灘鷗鷺……
3、驚,鳥驚,人驚,驚喜呀!這一驚,讓詞人有了意外的收獲,才會常常記起,才會寫出如此美妙絕倫的詞!“驚”字用得最是精彩,鷗鷺驚飛的場面,詩人由驚慌而至驚喜的神情,都躍然紙上
4、“誤”字,寫出作者搖船時的醉酒憨態(tài)。
5、“爭”字,刻畫出詩人著急慌亂的神情。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奧數(shù)網(wǎng)微信
ID:aoshu_2003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中考網(wǎng)微信
ID:zhongkao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