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數 > 小學資源庫 > 教案 > 小學語文教案 > 六年級語文下冊教案 > 正文
2009-07-16 19:17:55 下載試卷 標簽:蘇教版 六年級 語文
教學目標:
1、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第四自然段。
2、學習作者對比的寫作方法。
3、學習用“……無……不……”“……無不……”造句。
4、憑借具體的語言材料,懂得作者為什么愛上夾竹桃,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體會作者對夾竹桃的喜愛之情。
教學重難點:
1、感悟夾竹桃花期所呈現出的可貴韌性。
2、引導學生體會文本對比、映襯手法的作用,從中感悟夾竹桃可貴的韌性。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有這樣一種花,她靜靜地、默默地綻放,開得潑潑灑灑,充滿無限生機。雖然它在百花中并非最艷麗,更談不上名貴,但它卻算得上最令人留戀、最值得回憶的花。它就是(生齊讀課題)夾竹桃。這節(jié)課,就讓我們繼續(xù)來讀讀季羨林先生的文章,相信你也會深深地愛上夾竹桃。
二、學習第六自然段
1、過渡:是什么原因令作者愛上夾竹桃的,說它是“最值得留戀最值得回憶的花”?用文中的語言來回答。
2、朗讀末段,認識中心句。(既能回答了作者為什么要寫夾竹桃的原因,照應了開頭,游食文章內容的總結。)
三、學習三、四自然段:韌性
1、提到“韌性”你想到了哪些詞語?(不屈不撓、頑強不屈、能屈能伸……) 那么夾竹桃的韌性又體現在哪呢?
2、輕聲朗讀第四自然段,畫出你認為最能體現夾竹桃韌性的句子,圈出句中的重點詞語。再讀讀,寫寫自己的心得體會。
3、交流、指導朗讀
◆“夾竹桃卻在那里悄悄地一聲不響,一朵花敗了,又開了一朵,一嘟;S了,又長出一嘟嚕。”(夾竹桃默默綻放,生命力旺盛常年不敗,不張揚。)
◆ “在和煦的春風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別茂盛的時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別衰敗的時候,無日不迎風吐艷。”(夾竹桃生命力頑強,一年三季充滿生機,花期長。)
“無日不”能不能換一種說法呢?(每日都)與原句比較,有什么不一樣?(原句是雙重否定句)還有哪句也寫了夾竹桃的韌性,也是雙重否定句?
◆ “從春天一直到秋天,從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無不奉陪。”(花期長,別的花無法與之相比)
“無不奉陪” 能不能換一種說法呢?也與原句比較,體會這兩句雙重否定的作用(強烈的表達了作者對夾竹桃韌性的贊美。)
。1)用“無…不”造句。(無時不、無人不、無法不)
。2)用“…無不…”造句。
4、小結:不論天氣變化,還是季節(jié)更替,夾竹桃依舊迎風吐艷。它們不張揚,不倦怠,不搶眼,而生命之歌卻是那樣嘹亮,這是多么可貴的韌性呀!齊讀第四自然段。
5、是啊,“這一點韌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來,不是顯得非?少F嗎? ”這句話是什么意思?(陳述句改反問句)說說作用
6、院子里其它的花又如何呢?請三人分季節(jié)讀第三自然段。(多媒體出示圖片)
7、院子里的花開的這樣美,可是作者卻單單鐘情那一聲不響、悄然開放的夾竹桃。既然如此,文章的題目也叫“夾竹桃”,那作者為什么要將小院的花寫得如此美,這樣寫用意是什么?(襯托夾竹桃的韌性)
8、小結:悄悄地,一聲不響的,從春天一直到秋天,夾竹桃目睹了百花爭艷的繁華美景,又親見了百花的無奈凋零,它始終如一,它的堅強、它的持之以恒,它的默默無聞以及它那頑強的生命力,不正是它的韌性所在嗎,讓我們再一起來讀第四自然段,感受它的韌性。
四、作業(yè):
1、 造句:“無…不” 、“…無不…”
2、 讀課文,背誦第四自然段
板書: 春風
這樣的韌性 暴雨 無…不
深秋
。“我”愛上了)夾竹桃
許多的幻想
反思:
《夾竹桃》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主要教學任務是引導學生憑借具體的語言材料去欣賞夾竹桃可貴的韌性,走近作者,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伊始,我緊緊抓住課文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個自然段,以作者的感情為主線,以最后一個自然段為突破口——夾竹桃的韌性是“我”愛上夾竹桃的原因之一,直奔中心。緊接著講讀第四自然段。第四自然段主要講的就是夾竹桃可貴的韌性。這一自然段的教學,我主要讓學生找出寫夾竹桃韌性的句子,再找出重點的詞語來感悟夾竹桃花的生命力強,花期長,從而領悟夾竹桃的韌性。第四自然段中的兩個雙重否定句是最能體現夾竹桃的韌性的,我讓學生理解“無日不”“無不”的意思,在比較句子朗讀,談感受、說體會,得出了雙重否定句在文中的作用。但在這段的教學中,我的引導還不夠到位,學生對夾竹桃韌性的體會不夠深,所以感情朗讀的效果不明顯。
第三自然段對于第四自然段而言,所起的是對比襯托的作用。這一自然段無需過多講解,我主要在學生讀中通過圖片及四字詞語的展示,問學生:為什么要把院中的花寫得這樣美,用意是什么?學生不難體會第三自然段所起的對比襯托作用;仡櫸业恼n堂教學,如果讓學生通過對比朗讀的方式,將春、夏、秋三季的花與夾竹桃進行對比朗讀,學生對夾竹桃默默無聞、可貴的韌性,可能會體會的更深刻。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奧數網微信
ID:aoshu_2003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中考網微信
ID:zhongkao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