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數(shù) > 小學資源庫 > 教案 > 小學語文教案 > 五年級語文下冊教案 > 正文
2009-07-10 16:36:00 下載試卷 標簽:學習方法 語文 語文教材 填報指導
一、教學內容
《古詩三首》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第一篇課文,共選用了《游園不值》、《飲湖上初晴后雨》和《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這三首古詩。我所選擇的教學內容是《飲湖上初晴后雨》和《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這兩首描寫西湖美麗景色的古詩。
二、教材分析
《飲湖上初晴后雨》和《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都是描寫夏日西湖美麗景色和獨特風光的詩,兩首詩的作者從不同角度去觀察西湖美景,用不同的表達方式和寫作手法刻畫出西湖超凡脫俗、與眾不同的美,抒發(fā)了詩人對西湖美景的贊嘆和熱愛之情。
三、教學目標
1、讀懂詩句,體會感情,感受意境。
2、有感情地朗讀兩首古詩,并能背誦。
3、培養(yǎng)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山河的情感。
四、設計理念
本課的教學,從老師誦讀曾經(jīng)學習過的描寫西湖景色的文章入手,即注重了學生對已學知識的回顧,又激發(fā)了他們學習新知的興趣,在教學過程中還體現(xiàn)了新課程所倡導的古詩教學“輕講解、重朗誦、幫扶理解會意境”的理念,突出了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通過兩首詩的對比學習,力求從寫作的角度給學生一點開啟,此外,本課教學還注重了課外知識與課內知識的有機結合,體現(xiàn)了高年級語文教學的特點,使學生學習的面更廣,閱讀的量更大,讓他們在有限的時間內最大限度地獲取知識,力求達到融會貫通學語文的境界。
五、教學流程
。ㄒ唬┗仡櫼褜W,導入新課。
師:(配樂,有感情地朗讀):六月,并不是好時候,沒有春光,沒有秋意,也沒有雪。那幾天,有的是滿湖煙雨,山光水色俱是一片迷蒙。西湖,仿佛在半醒半睡,空氣中彌漫著桅子花的甜香。記起東坡詩句:“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便想,東坡自是最了解西湖的人,實在應該仔細觀賞、領略才是。[注重對已學知識的回顧,激發(fā)學生學習新知的興趣]
師:老師剛才朗讀的這段文字美不美?誰還記得這是我們曾經(jīng)學過的哪篇文章?
生:《西湖的綠》。
師:對,作者正是抓住“綠”這一特點,寫出了自己對西湖的獨特感受。對于西湖,你都有哪些了解?
生:簡介西湖。(略)
師:關于西湖,從古至今,不知有多少文人雅士留下了自己的筆墨。這節(jié)課,我們就繼續(xù)學習12課的后兩首古詩,看看這兩位詩人筆下的西湖是怎樣一番景象。
。ǘ⿲W習第二首古詩。
1、理解詩題。
師:我們先來學習蘇軾的這首“飲湖上初晴后雨”(板書)誰來讀讀詩題?你怎樣理解題目?
生:詩人在湖邊飲酒,目睹天氣由晴轉陰雨的景象。
2、了解詩人。
師:通過預習,你對這首詩的作者蘇軾都有哪些了解?
生:(簡介蘇軾)。
3、學習、理解詩意。
師:請同學們打開書60頁,自己練習讀讀這首詩,注意讀準字音和停頓。(生讀)
師:(指名朗讀,教師隨機指導朗讀)
師:學習古詩,我們必然要理解詩的內容,請同學們再認真讀讀這首詩,結合書上的注釋和文中插圖,試著理解每句詩的意思。
生:認真自學。[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師:通過剛才的學習,誰能談談自己對這首詩的理解?如果有不懂的,你也可以提出來。
生:(紛紛舉手,分別談自己對詩中詞、句以及所體會到的情感的理解。老師隨機點撥、引導、板書。)(略)
4、指導朗讀。
師:作者正是通過寫晴天和雨天西湖所展示出的不同美景來表達他對西湖山水的喜愛和贊嘆之情,所以同學們要讀出這種喜愛之情、贊嘆之情。[重視朗讀指導,并從讀中悟情]
生:練讀、齊讀。
師:能不能背下來?
生:齊背。[達到熟讀背誦]
。ㄈ⿲W習第三首詩。
1、板書詩題、作者。
師:這首詩的題目比較長,誰記住了,幫老師板書在黑板上,別忘了寫上作者。
生:(板書)
2、復習學習古詩的“五步法”。
師:還記得我們學習本課第一首古詩時老師教給你們的學習古詩的“五步法”嗎?[注重學習方法的指導]
生答:①課前查詢知詩人。②介紹背景解詩題。③質疑討論明詩意。④想像誦讀悟詩情。⑤遷移應用背詩文。
3、合作學習,理解詩意。
師:請你們用自己掌握的學習方法,結合插圖,四人小組合作學習這首詩。[培養(yǎng)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
生:(四人合作學完后匯報,老師隨機板書,評價。)(略)
4、指導朗讀、背誦。
。ㄋ模┍容^兩首詩的異同。
師:這兩首詩都是描寫西湖景色的,我們來比較一下,看看它們有什么相同之處?又不同在哪兒?
生:相同點是兩首詩都寫了夏日西湖美景,都是贊美西湖的。
生:不同點是前者先寫景后寫感受,后者先寫感受后寫景。
師:你看出了兩位詩人表達方式的不同。
生:前首詩是運用比喻讓讀者想象,而后者則抓住荷花蓮葉的特點,描寫了湖面的色彩美。
師:你是從作者寫作手法的角度去對比的。
生:蘇軾的詩寫了他長時間欣賞整個西湖的美景,而楊萬里只觀察了荷花、蓮葉在朝陽下的美景。
師:你發(fā)現(xiàn)了他們觀景的時間不同。
師:通過以上對比,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即便是寫同樣的景物,由于作者觀察角度的不同,所采用的寫作手法不同,所以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的景致也自然各具特色,所以我們要多觀察、勤練筆,抓住事物的特點去寫,這樣才能把文章寫的更好。[重視寫作指導]
。ㄎ澹┭由旖涣。
師:同學們一定從剛才所學的這兩首詩中感受到了西湖超凡脫俗、與眾不同的美。對于“西湖”這樣的“人間天堂”,真是數(shù)不清有多少文人墨客為它寫下了贊美的詩篇,我們一起來交流一下你們所搜集到的描寫西湖的詩詞文章吧。[注重課內知識與課外知識的有機結合]
生:白居易《春題湖上》:“未能拋得杭州去,一半勾留題此湖。”寫出了作者對西湖的深深依戀之情。
生:蘇軾:《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五首的第一首,把西湖雨景寫的非常傳神。
生:白居易《錢唐湖春行》、《西湖留別》。
生:蘇軾《夜泛西湖二絕》。
師:還有當代學者余秋雨的《西湖夢》、詩人汪國真《西湖雨》等,都寫下了作者對西湖的眷戀之情。
。┱n外拓展。
1、從三首詩中任選一首編故事,要有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及景物等。
2、繼續(xù)搜集、閱讀描寫西湖的詩詞文章。
六、教學反思
古詩的教學,原本就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難點,對于五年級學生而言,已經(jīng)基本上掌握了學習古詩的方法,并且也積累了為數(shù)不少的古詩,為此,我們只需點撥、引導,讓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去明詩意、悟其情。
我始終認為,一個好的語文老師要有極為深厚的文化底蘊,能夠引導學生將語文學習與日常生活、課內外積累甚至其它學科的知識都有機結合起來,站在“文學”或“文化”的高度去把握語文教學,而不是為了教學而教學,也就是當前提到的,我們要樹立“大語文觀”。因此,我的教學始終都比較注重學生學習的廣度和深度,本節(jié)課的教學也不例外:如用曾經(jīng)學過的與本課內容相關聯(lián)的文章引入新課、通過大量的搜集、交流描寫西湖的詩詞文章,將課內知識與課外知識有機結合,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了解到更多的有關西湖景色題材的文學作品,讓他們更深刻地體會到“古詩”這一民族文化遺產(chǎn)的博大精深,從而能更加自覺自愿地去積累這方面的知識及作品。
此外,讓學生通過對比學習,找出兩首詩的異同,目的是想從寫作的角度給學生一點啟發(fā)或指導,讓他們學習詩人從不同的觀察角度、用不同的寫作手法表情達意的方法,并能實踐于自己的習作中
課堂的容量大了,自然會安排的緊緊張張,滿滿當當,難免會顯得“嚴謹有余而活潑不足”,但相對整堂課的教學效果而言,也只能是大醇小庇了,我認為本堂課的教學還是極為成功的。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奧數(shù)網(wǎng)微信
ID:aoshu_2003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中考網(wǎng)微信
ID:zhongkao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