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數(shù) > 小學資源庫 > 教案 > 小學語文教案 > 五年級語文下冊教案 > 正文
2009-07-10 15:41:12 下載試卷 標簽:語文
隨著語文課程改革的深入,圖片、文字、音像等課外資料廣泛應用于閱讀教學中,如何恰當選擇和使用語文課外資料,為學生深入感悟文本、品味情感搭建好橋梁?然而,需要我們進一步探索。面對繽紛的語文課外資料,我認為應在
在教學五年級語文下冊第一單元(人教社義務(wù)教育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時,發(fā)現(xiàn)教材中選用的四篇課文(《草原》、《絲綢之路》、《白楊》、《把鐵路修到拉薩去》),都遠離孩子們的生活,為幫助孩子們更好地理解課文內(nèi)容,體會文章表達的特點,我相機引用了相關(guān)資料和圖片,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突破重點難點
《絲綢之路》是一篇閱讀課文,作者通過西安市的一座巨型石雕,引出張騫出使安息國,東西方交流的經(jīng)過,最后作者說明了絲綢之路的意義。就課文內(nèi)容來說,學生無法深刻體會絲綢之路的意義,這是文章的重點和難點。為了讓學生了解“絲綢之路是一條偉大的路呀!”我給同學們介紹了漢武帝、張騫、班超和玄奘以及絲綢之路的來歷、路線、周圍的國家、這條路對當時的王朝的作用。讓學生了解,張騫的首次出使只是漢武帝為了消滅匈奴,維護邊境的安全。但隨著張騫的了解到情況,漢武帝改變了自己的軍事策略,并統(tǒng)一招募身份低微的商人,國家派給他們物資,讓他們?nèi)ノ饔蚪?jīng)商,隨著他們的富有,吸引了大批人前往,不僅有商貿(mào)往來,還有技術(shù)、藝術(shù)的傳播。其學習思路是:邊境的安全──商貿(mào)活動──稅收的增加技術(shù)、藝術(shù)的傳播──宗教的引入──偉大的路
二、體會寫作特點
《白楊》的寫作手法是以物喻人,作者通過白楊的描寫來贊揚生活在新疆的建設(shè)者們能夠克服許多困難,哪兒需要就奔向哪兒。這種手法比較抽象,在教學中閱讀通過兄妹的對話,找出寫白楊的詞語來理解白楊的特點。再找出描寫白楊的句子來理解白楊的特點,這時,我插入有關(guān)戈壁的圖片和資料,讓學生能夠得到戈壁的直觀印象:沒有山和水,沒有人煙,渾黃一片。這就是白楊生長的環(huán)境,由此體會白楊的挺拔、堅強、哪兒需要就在哪兒成長的特點。進而理解工作在這塊土地上的建設(shè)者們,他們拋棄舒適的生活環(huán)境、離開親人、因為工作的需要,他們在這扎根。
附:戈壁灘是沙漠邊緣的一種地貌形態(tài)。主要由礫石和較粗沙粒組成。其主要特征是滲透性極好,地表缺水,植物稀少,僅生長一些紅柳、駱駝刺等耐旱植物,而且經(jīng)常刮風。其形成主要原因是因洪水沖積而成。當發(fā)洪水,特別是山區(qū)發(fā)洪水時,由于出山洪水能量的逐漸減弱,在洪水沖擊地區(qū)形成如下地貌特征:大塊的巖石堆積在離山體最近的山口處,巖石向山外依次變。浑S后出現(xiàn)的就是拳頭大小到指頭大小的巖石。由于常年累月日曬、雨林和大風的剝蝕,棱角都逐漸磨圓,變成了我們所說的石頭(學名叫礫石)。這樣,戈壁灘也就形成了。而那些更加細小的砂和泥則被沖積、漂浮得更遠,形成了更遠處的大沙漠。
三、準確理解詞語
“茫茫”一詞,先后在《草原》、《白楊》兩課中出現(xiàn):“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周都有小丘,平地是綠的,小丘也是綠的。”“車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沒有山,沒有水,也沒有人煙。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渾黃一片。”由于學生對課文已有了解,把兩個句子放在一塊,馬上就能夠理解:“茫茫”的意思是:天和地沒有界限,顏色有點暗淡。給人感覺不是十分的清爽。
四、涵詠層進的情感
把《鐵路修到拉薩去》,課文中四次出現(xiàn)“把鐵路修到拉薩去!”。第一次出現(xiàn)是表明這是西部大開發(fā)的標志性工程,是造福人民的鐵路,第二次出現(xiàn)表達的是這件事不簡單,第三次出現(xiàn)的是筑路大軍的頑強,第四次是連續(xù)兩次說“把鐵路修到拉薩去!”表達的是決心和自信。為了讓學生理解這不斷激昂的情感,在教學開始,就讓學生閱讀張建魁的《觸摸風火山》和《青藏鐵路走過的地方》,讓學生先了解青藏高原的氣候、環(huán)境和所有參與修路的工人、技術(shù)人員、專家、指揮人員等整個團隊的努力。再結(jié)合課文,就非常準確地理解這一情感的遞進表達的是什么?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guān)注奧數(shù)網(wǎng)微信
ID:aoshu_2003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guān)注中考網(wǎng)微信
ID:zhongkao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