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數(shù) > 小學資源庫 > 教案 > 小學語文教案 > 五年級語文下冊教案 > 正文
2009-07-09 12:42:06 下載試卷 標簽:童話故事 成語 教師 哲理故事
一 導語。
1 在我國語言的寶庫中,成語是一朵鮮艷的奇葩。有好多成語中包含著一個個生動的故事。了解這些成語故事,既能增長知識,又能積累語言。 這節(jié)課咱們來召開一次成語故事會。
說到成語,你的腦海中會涌出一個個妙趣橫生的成語故事,……把你想到的成語寫在練習紙上吧。
生寫成語5個。這些成語你是從哪里知道的,還有其他的成語嗎?
師:是呀,生活中到處是學習語文的場所。
2 講自己知道的成語故事。
小組交流,班級交流。
講故事的要領提示。
。ǔ鍪荆┲v故事,要有一定的情節(jié),即事件發(fā)生、發(fā)展的過程及結(jié)局。要求內(nèi)容要具體,有條理,使人能聽明白。
一 講故事,選學法:
1、師:出示自相矛盾、濫竽充數(shù)、畫龍點睛這三個成語故事,你能選一個簡單的故事講一講嗎?
請三個同學講故事,老師認真聽,并簡要點評。
2、師:今天我們要學的就是這三個成語故事, 我們已經(jīng)有所了解了,現(xiàn)在該怎么學呢?(互相討論一下)
生:我們可以再提出問題,去尋找答案;可以抓住重點詞語來品一品人物的言行;可以研究一下成語的用法。板書:品人物言行
二 讀故事,品言行
師:這一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就是品人物言行(板書品人物言行),先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了。
生讀課文
1 師:我們中國的文學就像一枚橄欖,越嚼越有味道,再來讀讀課文,對人物有什么理解,拿出筆來劃一劃,注一注。
2 學完了,挑一個成語在小組中交流一下。
。ㄒ唬 自相矛盾 (注重演)
楚國人是怎么夸自己的矛和盾的?
生一讀句子,說理解。師:請你把楚國人夸口的話讀好了。只有頭腦簡單的人才會這樣夸口呀!
生二讀句子,說理解。師:請你邊說邊演。你認為他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ò鍟S機板書 愚)
師:請一個同學讀這段話,再請一位同學讀圍觀人的話,其余的大家一起讀。
小結(jié):這樣一個頭腦簡單,不會深思熟慮,做事怎么能不自相矛盾呢?
。ǘE竽充數(shù)
思考:他是怎么演奏的?畫出有關的句子。
生一讀句子,說理解。請你來讀好這句話。評:他演奏時的動作都是假裝出來的。
生二讀句子,說理解,請你來演一演。
這位南郭先生夠虛假的了。板書 假
想想,用哪些詞來形容這個南郭先生?出示 學生填
評:多么會(裝腔作勢)的南郭先生!
評:多么會(裝模作樣)的南郭先生!
評:多么會(以假亂真)的南郭先生!
一齊讀這句話。
小結(jié):沒有真本事,魚目混珠的人是不會有好結(jié)果的。
。ㄈ┊孆堻c睛
1、 生一讀句子談理解,生二讀句子談理解。
2、 張僧繇的畫技是多么神奇(板書:神)請大家展開想象,張僧繇推辭的話如果用這三種語氣來說,分別會是怎樣的效果?
張僧繇推辭說: ?
張僧繇推辭說: !
張僧繇推辭說: ……
3、請一位同學來說第一種語氣,輕輕一點由你來讀,其余的大家一起讀。評:好一個謙虛含蓄的張僧繇!
請二位同學來說第二種語氣,輕輕一點由你來讀,其余的大家一起讀。
評:好一個幽默詼諧的張僧繇!
請三位同學來說第三種語氣,輕輕一點由你來讀,其余的大家一起讀。
評:好一個胸有成竹的張僧繇!
4、正因為張僧繇是這樣一位充滿底蘊的人,所以他輕輕一點,點出了萬般的奧妙。想一想,說一說。
張僧繇輕輕一點,點出了 ,點出了 ,點出了……
三 讀成語,談感悟:
1 師:這節(jié)課我們品人物言行,感悟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從這些故事中,你悟到了什么?生談
2 同學們講了很多成語故事,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一個品人物言行讓我們從短短的成語感悟到其中無窮的韻味。 成語具有高度的概括性,用語精練,表意豐富,言簡意賅,表現(xiàn)力極強。我們在以后的學習中要注意積累和運用成語,進一步提高我們的語言表達水平。?
附板書:
愚
品人物言行 假 栩栩如生
神
《自相矛盾》
[原文]
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于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
——《韓非子》
[典故]
從前有個楚國的商人在市場上出賣自制的長矛和盾牌。他先把盾牌舉起來,一面拍著一面吹噓說:“我賣的盾牌,最牢最牢,再堅固不過了。不管對方使的長矛怎樣鋒利,也別想刺透我的盾牌!”停了一會兒,他又舉起長矛向圍觀的人們夸耀:“我做的長矛,最快最快,再鋒利不過了。不管對方抵擋的盾牌怎樣堅固,我的長矛一刺就透!”圍觀的人群中有人問道:“如果用你做的長矛來刺你做的盾牌,是刺得透還是刺不透呢?”。楚國商人漲紅著臉,半天回答不上來。
《濫竽充數(shù)》
【原文】
齊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處士請為王吹竽。宣王悅之,廩食以數(shù)百人。宣王死,閔王立。好一一聽之,處士逃。
【譯文】
齊宣王讓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南郭處士請求為齊宣王吹竽,宣王很高興。官倉供養(yǎng)的樂手有好幾百人。齊宣王死后,他的兒子王繼位。王也喜歡聽吹竽,但他喜歡讓他們一個一個地吹,南郭處士只好逃走了。
《畫龍點睛》
張僧繇是梁朝著名的畫師。有一次,皇帝命令他在金陵安樂寺的墻壁上畫龍。不一會兒,兩條栩栩如生的龍就出現(xiàn)在墻壁上了。這時皇帝發(fā)現(xiàn)這兩條龍都沒有眼睛,就問張僧繇這是為什么。張僧繇回答說:“畫上眼睛的話,它們就會飛走的。”大家不信,皇帝一定要他畫上眼睛,張僧繇只好給其中的一條龍點上了眼睛。霎時間,電閃雷鳴,那條龍真的飛走了。
成語“畫龍點睛”比喻說話或做事關鍵部位處理得好,使整體效果更加傳神。
原形容梁代畫家張僧繇作畫的神妙。后多比喻寫文章或講話時,在關鍵處用幾句話點明實質(zhì),使內(nèi)容生動有力。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奧數(shù)網(wǎng)微信
ID:aoshu_2003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中考網(wǎng)微信
ID:zhongkao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