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的“龐貝” !尼雅之謎
來源:網(wǎng)絡 2009-07-09 08:44:57
![](https://files.eduuu.com/img/2018/09/12/105941_5b98811d5e44f.png)
尼雅,同樣是西域三十六國之一。可是后來卻被樓蘭滅亡了。
這是怎么回事呢?讓我們從頭說起,F(xiàn)行地圖上標作“民豐”的小縣,自古以來是一塊典型的海角天涯的寂寞綠洲,當?shù)厝艘恢狈Q它為尼雅,據(jù)說在維吾爾語中,它的含義是:“遙遠的地方”。漢晉時期古代“精絕國” 故地———尼雅。漢書中以 “精絕國”登場,被唐代高僧玄奘在《大唐西域記》稱作 “尼壤城”,此后便消失于歷史舞臺,直到20世紀初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初探遺跡,從此擄走七百多件出土盧文,漢文簡牘,精美木雕之后,這座在沙海里掩埋千年的故城才又重新為人所知。尼雅居民日常用的文字就是今天被稱為“ 佉盧文”的文字,這是一種在今天的國際學術界仍是一種極難破譯的文字。。
早在玄奘的《大唐西域記》里,就對這個地方作了記錄,把它稱之為“尼壤”,自然是尼雅的同名異譯。玄奘記述道: “行二百余里,至尼壤城,周三四里,在大澤中。澤地濕熱,難以履涉,蘆草荒茂,無復途徑。惟斯城僅得通行, 故往來者莫不由此城焉, 而瞿撒旦那(今和田)以為東境之關防”?梢姡@里在唐初時是一片沼澤。。
那么尼雅是怎么被發(fā)現(xiàn)的呢? 1901年1 月,斯坦因抵達了尼雅綠洲,即現(xiàn)在的民豐縣城所在地;這是一個對外毫無吸引力的平平常常的偏僻村落。斯坦因忙于從事文字工作,他希望在尼雅逗留期間 能整理好自己的探險筆記。有一天,駝夫哈桑在當?shù)嘏既话l(fā)現(xiàn)了兩塊寫著字的木板。看到這兩塊木板,斯坦因立即目瞪口呆,多虧在印度工作多年,他一眼就認出那上面的字體與公元前盾貴霜王朝使用的碑銘等文字十分相像。斯坦因立即到處詢問:誰是兩塊木板的丟棄者?但是,誰會把兩塊破木板當回事兒呢?就如同在地上撿了一枚貳分硬幣:卻無從尋找丟失者!但斯坦因一點兒也不氣餒,仍然堅持尋訪。也許探險家除了具有勇氣果敢之外,另一個重要素質就是“天使般的耐心”,這是斯文·赫定在回答人們提問時說的。蒼天不負有心人,斯坦因終于找到了那個丟棄木板的人,原來那是居住在尼雅綠洲的一個名叫伊布拉因的年輕的打馕人,見到伊布拉因,斯坦因獲悉了新的關于古城的信息。伊布拉因告訴他,在瑪札以北不太遠的沙海中,有一處尼雅河干涸的舊河床;河床上分布著一處古遺址。上帝!斯坦因的血液幾乎凝固了。其實他早在于闐就聽到過這個古遺址。但他開始并未太當真,因為這類沙 漠古城的傳說,是塔克拉瑪干南北兩緣居民當中流傳最廣泛的“民間文學”,大多時候根本無法判斷真假。但是;這一回不同了。斯坦因一刻也不敢耽誤,立即雇用伊布拉因為向導,啟程前往尼雅河。尼雅古城由佛廟、官署、住宅群、種植園等古代建筑組成。這些遺址分布于古代尼雅河終點處的沙丘、沙嶺間。遺址中心有一佛塔。斯坦因的資料中關于尼雅的文物,只有一組簡牘和共出的零星文物均屬于漢代,其中在斯坦因 1932年2 月進行的尼雅考古中發(fā)現(xiàn)的一部漢簡中有地名 “精絕”的漢簡。漢簡大意是:X 年X月X日,負責西域事務的官吏向臣屬于漢朝的精絕國王下命令等等。從此漢簡得知,尼雅古城即是西域三十六國中的精絕國。位于塔什庫爾干城南的明鐵蓋峽谷內。保留至今的古堡廢墟,南面為一東西向土墻,長一百五十米,高約十米。堡墻以土石與樹枝相間壘筑。堡墻內有居住遺跡13處。從古堡所處地勢分析,主要是一處軍事性質的工程,與保衛(wèi)古代絲綢之路交通安全有關。后倚高聳藍天的皮斯嶺達坂,突兀高 聳,險峻挺拔,有城垣、重門、地穴和石室,當?shù)厮巳朔Q它為“克孜庫爾干”,意為“公主堡”。這個尼雅古城當時的社會狀況是什么樣的呢?當年尼雅居民對水的管理和使用、樹木的保護都有一套嚴格的管理辦法。水的使用是有償?shù),水由專人分管。若因管理不善,導致(lián)p失的要受懲罰。如有耕地發(fā)生無水干旱的情況,也要求及時調查并處理。如有人放水淹沒仇家的田園、住屋要受罰。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shù)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shù)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shù)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shù)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shù)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shù)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shù)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shù)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shù)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shù)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