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的姓氏起源之謎
來源:網(wǎng)絡 2009-07-08 16:34:57
![](https://files.eduuu.com/img/2018/09/12/105941_5b98811d5e44f.png)
蕓蕓眾生,以姓名區(qū)分彼此。我們祖先的姓氏從何而來,其中又有什么不為人知的隱秘嗎?
漢高祖劉邦與西楚霸王項羽楚漢戰(zhàn)爭時期,婁敬能言善辯.心思縝密,為劉邦出了不少力。在劉邦奪得江山后,與朝臣們商議建都大事,大臣們多是東方人,都建議劉邦建都洛陽,只有婁敬力排眾議,建議劉邦要以江山為重,應建都長安,以扼天下形勢之咽喉,劉邦知道婁敬所言正確,便采納了婁敬的建議,決定建都長安,而且還要賞賜一片公心的婁敬。當劉邦笑著問婁敬想要什么賜物時,婁敬日:“臣欲劉姓。”劉邦龍顏大悅,特賜婁敬改姓劉,改名劉敬,劉敬亦大喜。
姓氏是人的血統(tǒng)淵源的標志,中國漫長的封建宗法制傳統(tǒng),決定了中國人對自己的血統(tǒng)特別看重,上邊的故事中婁敬寧可不要千金賜物。也要一個皇窒姓氏,也說明了婁敬把姓氏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中國人的姓氏繁多,僅《百家姓》已不足包容所有了。那么,這么多的姓氏,是從何而來呢?在我國古代的一些書籍中,自黃帝時期便有了姓氏的記載。而研究姓氏學問的著作也很多,宋代鄭樵在(通志·氏族略)中,將姓氏的來源歸納了三十二類之眾。姓名由兩部分組成,姓在前,名在后。姓有單姓、復姓之分;名則為一字或兩字即可。姓一般隨父,名則可任意取。人一出生就取名,然后將其姓名注冊在戶籍上,如同渴了要喝水,餓了要吃飯一樣,順理成章,成為 “例行公事”。然而。在古代的中國,這個簡單的姓名就復雜多丁,嚴肅多了.蘊含了深厚的文化內涵。它與社會的等級結構緊密關聯(lián),突出地表現(xiàn)著門第觀念、宗法觀念。姓不能隨意姓,名也不能隨意取。甚至出現(xiàn)了“有姓有名”,“有氏有名”, “有名無氏”,“無姓有名”,“有姓無名”,“數(shù)字為名”的奇怪的現(xiàn)象。
古代,姓是一種族號。它是血統(tǒng)的標志,家族的徽章。有姓的人,都是貴族。
它是怎樣產生的呢?
這與古代的圖騰崇拜有關。古代的氏族部落都是以血緣關系組成的,這些氏族認為自己起源于某種動物或植物,于是就崇拜它,這就是“圖騰”。圖騰.就是這個氏族的姓。如:熊、馬、牛、龍、梅、林等等。因此說。娃是全族共有的符號標志,也是全家族的族號。如周代初期分封諸侯時。那些諸侯國君,大部分都姓姬。不是姬姓家族的人。根本不許姓姬。
周禮還規(guī)定,“同姓不通婚”。
因此說,當時的“姓”用于“別婚姻”。
氏是姓的分支。氏和姓有著嚴格區(qū)別。
氏是怎樣產生的呢?
隨著同姓貴族后世子孫的繁衍,居住地區(qū)也日益分散,同姓的氏族便出現(xiàn)了不同的分支,于是每個分支又各有稱號作標志,這個分支的稱號就是“氏”。如,姬是周代祖先的姓,后來姬姓下面又分為孟氏、季氏、孫氏、游氏等。
這個“氏”“別貴賤”。
貴者.有氏有名。
賤者,有名無氏。
因為貴賤之勢變幻無定,所以,“氏”是可變的,而且變化很大。如春秋時楚國的伍子胥,原來以“伍”為氏,但他在吳國被殺之后,他的兒子逃到了齊國,由貴到賤,改為“王孫”氏了。
氏因變化頻繁,其來源也就復雜了。
以官名為氏:史、司馬、司空、司徒……
以先人別號為氏:唐、夏、殷…
以封地為氏:魯、宋、衛(wèi)……
以先人謚號為氏:莊、武、穆、宣……
以居住地名為氏:郭、池
以從事職業(yè)為氏:陶、屠、巫、卜……
這許許多多的“氏”,發(fā)展到后來,實際上也就成了今天我們所說的“姓”了。
先秦時期,男子稱氏者居多。以商鞅為例,曾稱其為“公孫鞅”、“衛(wèi)鞅”、“商鞅”。
“公孫鞅”:因其祖有公爵,以“公孫”為氏。
“衛(wèi)鞅”:他原為衛(wèi)國人,人秦之后以國名為氏。
¨商鞅”:他因助秦孝公變法,被封于商邑,又以商為氏。
周代女子多稱姓.不稱氏。以晉公子重耳娶三個妻子為例:
娶齊女,稱“姜”氏。娶秦女.稱“懷贏",娶狄女,稱“季隗”。這里的”姜”、“贏”、“隗”都是姓。之所以不稱氏,是因“同姓不通婚”。男于的姓不辨自明,而娶婦必辨其姓。
到了漢代,姓氏逐漸合一,任何人都可以有姓,姓也就沒有了貴賤之分。
古代不論按分封、按宗法、按貴賤,有姓的人,都有名。有氏的人,也有名。而普通平民是“有名無姓”的。例如,先秦的 “庖丁”、“魯班”、“優(yōu)孟”等人都是平民百姓,因此,他們只有名。如:
“庖丁”,“庖”是他的職業(yè),廚師;名“丁”,即“叫做‘丁’的廚師”。
“魯班”,“魯”是所在國名,名“班”,即“名為‘班’的魯國人”。
“優(yōu)盂”,“優(yōu)”是演員,“盂”是名字,即“名為盂的演員”。
除姓名之外,古人還常常有“字”和“號”。先秦時期,名與字連著稱呼時.通常是先稱字,后稱名。
如孔予的父親,人稱叔梁紇,其實他既不姓叔,也不姓梁。他確實姓孔,名紇,字叔梁。
此外,名與字在稱呼時,還能體現(xiàn)出尊卑、長幼的區(qū)別。 “稱人以字,自稱以名”是謙稱的規(guī)范。即,稱長者、尊者只能稱字,不能稱名;稱卑者、幼者或自稱可稱名。
中國歷史上,取名還有一個特例:元朝規(guī)定,庶民無職者不許取名!這樣一來,許多平民,特別是窮苦百姓只好以數(shù)字作為自己存在的符號了。如: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貧苦,他就原名為“重八”,其父為“五四”;名將湯和的曾祖叫“五一”,祖父叫“方一”,父親叫“七一”。
在名字上的等級何其森嚴!
然而,當元朝衰敗,各地起義軍揭竿而起的時候,那些成
千上萬沒有名字的“無名氏”,則成了元朝統(tǒng)治者的掘墓人!
中國人的姓名,變遷到今天的樣子,無疑是歷史的進步!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shù)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shù)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shù)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shù)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shù)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shù)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shù)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shù)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shù)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shù)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