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人遭遇飛碟
來源:網絡 2009-06-23 08:42:30
![](https://files.eduuu.com/img/2018/09/12/105941_5b98811d5e44f.png)
飛碟是中國對“UFO”(不明飛行物體)的譯稱, 是現(xiàn)代世界的一大難解之謎。
作為一種偶然的可見現(xiàn)象, 它的存在難以否認, 而對其解釋至今眾說紛紜, 從未產生任何一個讓人信服的結論。
如果說, 飛碟僅從20世紀才開始光顧地球和人類, 把它看作是現(xiàn)代才有的情況, 這是非常奇怪的。合乎邏輯的推論是, 此前也應有飛碟的蹤影。事實上, 中國古代文獻表明, 中國古人早已遭遇飛碟。
關于飛碟的記載, 筆者認為最早出之于漢代淮南王劉安(公元前179~前122)主持集體撰述的《淮南子》中。據南朝梁人蕭琦輯補《拾遺記》(晉·王嘉撰)載:“《淮南子》云:含雷吐火之術出于萬畢之家。方毳羽于洪爐, 炎煙火于冰山, 漏海螺船之屬, 飛珠沉霞之類, 千途萬品, 書籍所未詳。”按, 《淮南子》本有內篇(論道)、 外篇(雜說)兩部分, 今僅傳內二十一篇, 外三十三篇已佚。經筆者查找, 內篇不見上述文字, 想來應是外篇佚文。文中說到的“飛珠”, 就是一種外表圓形在天上飛行而困惑古人的“未詳”之物。
公元234年秋天的一個晚上, 西北五丈原地區(qū)上空,“有星赤而芒角, 自東北西南投于(諸葛)亮營。三投, 再還, 往大, 還小。俄而亮卒。”這個發(fā)光物三來三往, 忽大忽小, 正是所謂的飛碟, 而不會是慧星、流星之類。此事見于《三國志》裴松之的注中。
北宋出之于科學家沈括之手的著作《夢溪筆談》, 在卷二十一所記“異事”,更不能輕視。書中說:“嘉佑中, 揚州有一珠甚大, 天晦多見, 初出于天長縣陂澤中, 后轉入甓社湖, 又后乃在新開湖中, 凡十余年, 居民行人常常見之。予友人書齋在湖上, 一夜忽見其珠甚近, 初微開其房, 光自吻中出, 如橫一金線。俄頃忽張殼, 其大如半席, 殼中白光如銀, 珠大如拳, 爛然不可正視, 十余里間林木皆有影, 如初日所照, 遠處但見天赤如野火, 倏然遠去, 其行如飛, 浮于波中, 杳杳如日。古有明月之珠, 此珠色不類月, 熒熒有芒焰, 殆類日光。崔伯易曾為明珠賦。伯易, 高郵人,蓋常見之。近歲不復出, 不知所往。樊良鎮(zhèn)正當珠往來處, 行人至此往往維船數(shù)宵以待現(xiàn), 名其亭為玩珠。”
北宋嘉佑(1056~1063)的十余年間, 這一飛珠不時光臨, 當?shù)鼐用癯D芸吹?沈括所述, 不是孤證。同時人龐元英《文昌雜錄》也有類似記載。“少監(jiān)孫莘老莊居在高郵湖邊。嘗一夕陰晦, 湖中珠見, 欲有光彩, 俄而光明如月, 陰霧中人面相覷, 忽見蚌蛤如蘆席大, 一殼泛水上, 一殼如張帆狀, 其疾如風舟子航。小艇競逐之, 終不及。既遠, 乃沒。”
龐元英, 元豐年間供職尚書省, 官主客郎中。《文昌雜錄》約成書于元豐五年至八年(1082~1085), 而沈括于于元豐三年知延州, 五年徙秀州, 晚年( 1095年去世 )居潤州夢溪園著《筆談》, 成書年代要稍晚于《文昌雜錄》。
《文昌雜錄》多敘朝中典章故實, 間及瑣聞軼事, 所記朝廷禮儀、官吏任免等事, 切實可征。上引文字所點之地為高郵湖, 正是《筆談》說的新開湖的別名,可見二筆記敘述相合, 互可印證。
所有這些文字, 絕非可用誕言妄語、向壁虛造所能加以簡單否定的。 只能說, 當時人們的確是親眼目睹到了難以作出解釋的不明飛行物體, 而這種奇怪的物體就是今天我們籠統(tǒng)稱之的“飛碟”。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shù)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shù)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shù)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shù)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shù)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shù)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shù)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shù)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shù)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shù)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