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名著——《錄鬼簿》
來源:細語清幽 2009-06-17 23:08:01
元代的戲曲史料性著作。作者鐘嗣成(約1279~約1360),號□齋。祖籍大梁(今河南開封),寄居杭州。約在至元末、大德初(13世紀末)在杭州官學進學,是鄧文原、曹□、劉□的受業(yè)弟子,與戲曲家趙良弼、屈恭之、劉宣子、李齊賢等是同窗學友。曾多次參加“明經(jīng)”考試,不中。后在江浙行省任掾史,但是不得升擢,他也不屑于去追求官祿,于是杜門著書。除《錄鬼簿》外,他著有雜劇 7種:《寄情韓翊章臺柳》、《譏貨賂魯褒錢神論》、《宴瑤池王母蟠桃會》、《孝諫鄭莊公》、《韓信□水斬陳余》、《漢高祖詐游云夢》、《馮□燒券》。這些劇作,今都不傳。還著有散曲,今存小令51首,散套 1首。散套《□齋自序》是他的代表作。此外,《錄鬼簿續(xù)編》載他“有文集若干卷藏于家”,今也不傳。
《錄鬼簿》不但有它的資料價值,同時也表現(xiàn)了鐘嗣成比較進步的文藝觀點。首先,由于他與大部分戲曲作家一樣,屈居下僚,而他所從事的戲曲創(chuàng)作又受到歧視,因此孤傲牢落之氣,耿耿心中,他編撰此書,就是為了替一代經(jīng)史所不傳,而又高才博識的這些戲曲家作傳,并且“冀乎初學之士,刻意詞章,使水寒乎冰,青勝于藍”,欲以此激勵后學,推動雜劇繼續(xù)發(fā)展。其次,他諷刺那些門第高貴的人以及對儒家學說似通非通的淺薄之士為“酒罌飯袋”、“未死之鬼”,而高度評價有才華的戲曲家是“不死之鬼”、“雖死而不鬼者”。他還說:“若夫高尚之士,性理之學,余有得罪于圣門者。吾黨且□蛤蜊,別與知味者道”。他在歷來被認為高尚的“性理之學”之外,為戲劇獨樹一幟,另辟門戶,這在當時包含著反傳統(tǒng)的思想因素。第三,鐘嗣成認為創(chuàng)作雜劇要使人“感動詠嘆”,有動人的情節(jié),要“搜奇索古”、“翻騰古今”,提倡創(chuàng)新精神,他還大略指出了戲劇形式與傳統(tǒng)的文學樣式相比,有它的新特點。這些也都是可取的文藝觀點。總之,《錄鬼簿》是元雜劇蓬勃發(fā)展形勢下的產(chǎn)物,它適應了中國戲劇發(fā)展的需要。
《錄鬼簿》全書為上、下兩卷。上卷分:“前輩已死名公有樂府行于世者”、“方今名公”、“前輩已死名公才人有所編傳奇行于世者”三類。據(jù)鐘嗣成自注,這三類名公、才人的情況,是他的朋友陸仲良從“克齋吳公”那里得來的,并非鐘嗣成的第一手材料,因而“未盡其詳”。下卷分為:“方今已亡名公才人余相知者為之作傳,以〔凌波曲〕吊之”、“已死才人不相知者”、“方今才人相知者,紀其姓名行實并所編”、“方今才人聞名而不相知者”四類(此據(jù)曹楝亭本,《說集》本、孟稱舜本分為六類)。兩卷共記述 152位雜劇及散曲作家,大略以年代先后排列;著錄劇目共 400余種。整個元代曲家的情況,都賴以傳世。同時,在書中一些零星的記載中,還揭示了元代雜劇作家的活動和組織情況,并且透露了元代戲曲發(fā)展的線索,如院本的創(chuàng)作,雜劇作家的南遷,雜劇作家寫南戲的情況,后期雜劇的音樂采用南北合套的情況等等。這些都為元代戲曲的研究提供了寶貴材料。至明初,戲曲家賈仲明又增補了吊詞。明代天一閣藍格鈔本正續(xù)《錄鬼簿》
《錄鬼簿》成書于至順元年(1330),不久,作者又至少作了兩次修改和增補。此書原本已佚,今所流傳的重要版本有:明《說集》本,孟稱舜刻本,曹楝亭本、暖紅室匯刻傳奇本,以及明賈仲明增補過的天一閣藍格鈔本。校注本則有王國維的《錄鬼簿》校注本(以曹楝亭本為底本)、馬廉的《錄鬼簿新校注》本(以天一閣本為底本)、上海古籍出版社編的《錄鬼簿(外四種)》以及中國戲曲研究院編的《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所收的《錄鬼簿》(以曹楝亭本為底本)。
此外,又有《錄鬼簿續(xù)編》一卷,約成書于洪熙、宣德(1425~1435)年間,原本未提撰人名氏,因附于賈仲明所增補的《錄鬼簿》之后,有人以為是賈仲明所作。體例與《錄鬼簿》相似,記述了元、明間戲曲家、散曲家的簡略事跡,是研究元末明初雜劇發(fā)展的重要史料。但此書惟獨附于天一閣藍格鈔本《錄鬼簿》之后,未見有其他的版本流傳。
相關(guān)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shù)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shù)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shù)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shù)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shù)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shù)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shù)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shù)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shù)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shù)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