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情感荒漠化的危機潛伏有多深?
來源:網(wǎng)絡 2009-06-03 09:37:24
情感荒漠化的根源何在
-“情感荒漠化”指一個人漠視他人、漠視情感乃至漠視生命,只將注意力集中在知識和技術(shù)等狹窄的領域,為實現(xiàn)個人目標而很少考慮可能帶來的惡劣后果等。
-“情感荒漠化”最主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應試教育。應試教育是一種反生活的教育;A教育本來應該是國民素質(zhì)教育,現(xiàn)在卻變成選拔教育,同時把合格教育變成淘汰的教育,把大眾的教育變成精英的教育。
-許多父母本身也在制造“情感荒漠化”,他們把家庭變成了學校,把自己變成了助教。學校傳授知識,
家庭培養(yǎng)情感。家庭最關(guān)心的應該是情感的發(fā)展。
今年5月,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孫云曉去了一趟新疆,朋友特地開車帶他看塔克拉瑪干沙漠,“那真是千里戈壁,寸草不生”。由此,他又想到了“情感荒漠化”,而這種聽上去不可思議的現(xiàn)象,在如今的青少年當中并不罕見。
“情感荒漠化”指一個人漠視他人、漠視情感乃至漠視生命,只將注意力集中在知識和技術(shù)等狹窄的領域,為實現(xiàn)個人目標而很少考慮可能帶來的惡劣后果等。
至今仍讓孫云曉記憶深刻的一個案例,是北京大學學生王希(化名)投毒案。“他是西北地區(qū)中學生化學大賽第一名,保送到北大。以前都是乖乖的,放學就回家,回家就學習。到北大后感到壓力很大,沒什么朋友,非常不適應。王希覺得宿舍一個男同學不錯,就想和他做朋友,總是形影不離。但別人會感到很奇怪,怎么兩個男孩子形影不離?男同學不讓他老跟著,王希生氣報復,投鉈毒。結(jié)果,那個男孩住院治療1年,他也被法院判刑11年。這是典型的‘情感荒漠化’。”
“我做兒童教育研究37年,長期以來很強烈地感受到惡性案件在增加,比如殺母、同學間相互的傷害。”孫云曉說。在他看來,徐力殺母、劉海洋潑熊等案件都和“情感荒漠化”不無關(guān)系。“對一個孩子的成長來說,不光要獲得豐富的知識,還要獲得豐富的情感。”
為什么小學生最不喜歡音樂課
“你看這個場面,很可怕。”孫云曉從辦公桌上找出一張報紙,指著上面的一張照片給記者看。照片中,一個即將入學的小男孩正坐在電腦儀器前,頭上纏滿各種導線,“小學入學面試,孩子先測腦像圖,將孩子智能優(yōu)勢應用到小學教育中,因腦施教。”
“我很懷疑,”孫云曉說,“孩子非常容易受到誘導,用這么多線把他武裝起來,孩子就會對這個結(jié)果特別相信。實際上孩子剛?cè)雽W時,不能告訴他‘你什么行,什么不行’,不應該給兒童強烈的刺激。優(yōu)勢可以發(fā)揮,劣勢也可以發(fā)展,不能這樣機器化。”
在應試教育觀念導向的作用下,孩子逐漸與這種導向達成高度共識。1998年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和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院聯(lián)合組織的全國中小學生學習狀況調(diào)查結(jié)果顯示,在小學生對各學科的評價和興趣一項,最不喜歡的課是音樂,占17.7%,而美術(shù)則排在第三位,勞動排第四位;在孩子們最喜歡的課程一項,排第一的是體育,其次是語文、外語、電腦。
“我們感到很奇怪,”孫云曉說,“在兒童認知發(fā)展過程中,一般來說,音樂體育美術(shù)都是非常受歡迎的。這說明導向出現(xiàn)問題:凡是影響考試成績的就喜歡,與考試成績總分評定關(guān)系不大的就沒興趣。”
在孫云曉看來,由于長期以來應試教育的強化,青少年疏遠文學藝術(shù)和豐富的生活,在沉重的壓力下接觸的課外書減少。而在課外休息時間,父母們最希望孩子讀的書還是教學參考書。青少年的審美素養(yǎng)、道德修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會受到限制,以乖戾、偏執(zhí)、自私、冷漠等為特征的“情感荒漠化”傾向隨之出現(xiàn)。
“‘情感荒漠化’最主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應試教育。應試教育是一種反生活的教育;A教育本來應該是國民素質(zhì)教育,現(xiàn)在卻變成選拔教育,同時把合格教育變成淘汰的教育,把大眾的教育變成精英的教育。”
實際上,“情感荒漠化”并不是一個新問題。孫云曉告訴記者,上世紀80年代出現(xiàn)的“小皇帝”現(xiàn)象,孩子的冷漠自私都是“情感荒漠化”。“只是越來越嚴重。應試教育傾向越嚴重,孩子生活越單調(diào),就越容易導致‘情感荒漠化’。”
很多家庭成了“無語家庭”
盡管極端的案例隨手拈來,但孫云曉指出,更讓人信服的是日常生活中的冷漠。最普遍的一個現(xiàn)象是,很多家庭成了“無語家庭”,孩子跟父母沒話說。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曾做過中日韓美四國中學生比較研究。其中有一項是“遇到煩惱時你的傾訴對象”,四國中學生的第一位傾訴對象都是同性伙伴,但從第二位開始出現(xiàn)差異。日韓美三國都是母親,中國則是異性伙伴。父親在日韓美三國中排第五,中國的父親則無緣前五,排在“網(wǎng)友”之后。此外,中國的父母和孩子聊天的時間也少于其他國家,即使聊天,主題還是學習。
孫云曉認為,許多父母本身也在制造“情感荒漠化”,“他們把家庭變成了學校,把自己變成了助教。學校傳授知識,家庭培養(yǎng)情感。家庭最關(guān)心的應該是情感的發(fā)展。”可實際上,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調(diào)查顯示,54.7%的父母要求孩子讀到博士,83.6%要求孩子考試考前15名。2005年全國婦聯(lián)的一項調(diào)查顯示,母親對孩子說得最多的一句話是,“好好學習”,排在其后的是“功課做了沒有”。
“關(guān)注孩子內(nèi)心成長的家庭,‘情感荒漠化’現(xiàn)象就不明顯。忽視的家庭這個問題就會比較突出,像離異家庭、單親家庭孩子、留守兒童的‘情感荒漠化’傾向就會高一些。”正如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犯罪心理學教授李玫瑾的分析,親子依戀深厚的孩子不容易犯罪。“人在12歲以前特別需要建立起濃厚的親子依戀感情。”孫云曉這樣說。
孩子失去了對社會生活的體驗
孫云曉認為,兒童教育最基本的是生活教育。“兒童長大的過程,是社會化的過程,社會化過程必然包括對社會生活的了解和體驗。但現(xiàn)在中國的兒童失去了這樣的體驗,教育和家庭都認為這不重要。”
生活的教育從實踐中來。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調(diào)查顯示,66.8%的城市中小學生首選的校外活動是郊游。孫云曉介紹,現(xiàn)在國際上非常流行的方法是修學旅行和夏令營,他曾到日本專門考察過修學旅行,在旅行中,學生們重新編班,以便結(jié)識更多的伙伴。“這些活動的本質(zhì)特點是讓孩子過一種不同于學校的生活。學校教育給孩子很大幫助,同時也會有很大傷害。生活不只是從家庭到學校這么簡單,因此要設置假期。假期的意義不僅僅是休息,還要讓孩子過不同于學校的生活。比如,夏令營最初的目的就是培養(yǎng)孩子間的友誼,讓他們離開家庭后重組一個家庭,這才是這些活動的本質(zhì)特點。”
而在中國,春游、秋游基本上只有一天,而且常常就是在市區(qū)附近游玩。即便如此,這樣的活動也在普遍減少。“教育部門出于安全考慮,并不鼓勵孩子到野外活動,春游和夏令營等活動都降到歷史最低點。”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調(diào)查顯示,夏令營冬令營等活動,城市中小學生參加過3次以上的只占15.7%,農(nóng)村中小學生為5.2%;參加過一兩次的,城市中小學生比例為44.5%,農(nóng)村則為28.2%。“孩子生活的貧乏也容易導致‘情感荒漠化’。”孫云曉這樣提醒。
相關(guān)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shù)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shù)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shù)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shù)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shù)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shù)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shù)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shù)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shù)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shù)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