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數(shù) > 小學資源庫 > 教案 > 小學語文教案 >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案 > 正文
2009-05-09 12:14:39 下載試卷 標簽:三年級 教案 語文
一、設置懸念,激發(fā)興趣
師(板書課題),看了課題你心里想什么?
生:我心里想手術臺怎么會是陣地呢?
生:我心里想是誰把手術臺當作陣地?
生:我心里想誰把手術臺當作陣地?他在這個陣地上干什么?
師:這些問題正是課文要告訴我們的,我們學習課文就知道了。
二、啟迪思維,升華興趣
(一)質(zhì)疑問難
1.范讀課文,思考:這課書主要講一個什么故事?
2.簡介白求恩。
3.提出不懂問題。
師:你們在預習中有什么不懂的問題嗎?
生:為什么說“手術臺就是陣地”?
生:白求恩說:“我不是你們的客人”他到底是不是我們的客人?
生:白求恩為什么要到中國來當醫(yī)生?
師:這些問題都提得很好,我們在學習課文時一起討論解決。
(二)啟發(fā)思考
(一、二自然段教學過程略)
1.默讀第三自然段(重點段),思考:當時的戰(zhàn)斗情況怎樣?
2.在這一段里,白求恩一共講了幾次話?畫出來,讀一讀。
3.引讀。白求恩沉思了一會兒,說——,白求恩說——。
4.(出示小黑板)白求恩講的兩段話。齊讀。思考:這兩段話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生:這兩段話的主要意思是講白求恩不肯撤離陣地。
生:白求恩認為手術臺就是陣地,他不能離開陣地,他要爭分奪秒地搶救傷員。
師:“手術臺”和“陣地”是一回事嗎?
生:“手術臺”是醫(yī)生給病人做手術的工作臺,“陣地”是打仗的地方,不是一回事。
師:既然不是一回事,為什么說“手術臺就是陣地”,而且課題也說“手術臺就是陣地”?
生:這是比喻句,把手術臺比做陣地。
生:這里的陣地就是崗位,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崗位。工人叔叔的崗位在工廠,農(nóng)民伯伯的崗位在田野,老師的崗位在課堂,醫(yī)生的崗位在手術臺,所以說手術臺就是陣地。
生:陣地是很重要的地方,是不能丟失的。解放軍叔叔打仗時“人在陣地在”。白求恩決心不離開手術臺,冒著生命危險給傷員做手術,所以說手術臺就是陣地。
師也就是說,白求恩把動手術搶救傷病員看成和打仗一樣重要,他要像戰(zhàn)士堅守陣地一樣堅守手術臺,所以說——
生:(齊)手術臺就是陣地!
(三)引導爭論
師:白求恩說:“我不是你們的客人。”
生:(剛才提問的那個學生迫不及待地站起來)白求恩到底是不是我們的客人?(眾笑)
師:大家發(fā)表意見,談談自己的看法。
(同學們議論紛紛,教室里頓時活躍起來。)
生:白求恩是我們的客人,因為他是加拿大人,來幫助我們的抗日戰(zhàn)爭,所以是客人。
生:他不是我們的客人。因為他不是我們請來的,是自愿來的,所以不算客人。
生:不是請來的也應該算是客人。昨天晚上我們家吃晚飯時,小王叔叔來了,爸爸說:“客人來了,倒茶!”我們沒有請小王叔叔,爸爸照樣稱他為客人。”
生:(指著課本振振有詞地)白求恩自己說:“我不是你們的客人。”難道白求恩撒謊?
生:那是白求恩謙虛,他本來就是客人。
(學生爭論不休,一學生站起發(fā)表新的意見。)
生:他又是客人,又不是客人。(眾笑)
師:好!你能講具體一些嗎?
生:他剛來時就是客人,來久了,參加八路軍了,就不是客人了。(眾大笑)
師:你們說他不是客人,那是什么人?
生:不是客人就是自己人。
生:不是客人就是一家人。
師:對!他跟誰是一家人?
生:跟八路軍一家人。
生:跟中國人民一家人。
師:好極了!他把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yè)——
眾:(脫口而出)看成自己的事業(yè)!
師:誰再來說說白求恩到底是不是我們的客人?
生:白求恩是加拿大人,來幫助中國的抗日戰(zhàn)爭,當然是我們的客人?墒撬话炎约寒斪骺腿,而是把自己當作一名普通的八路軍戰(zhàn)士,把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yè)看成自己的事業(yè),所以他又不是客人。(聽課老師鼓掌)
師:白求恩是加拿大共產(chǎn)黨員,不遠萬里來到中國,無私地幫助中國人民的抗日戰(zhàn)爭,把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yè)看成自己的事業(yè),這是什么精神?
生:這是國際主義精神。
(分角色朗讀)
(四)展開想象。
(第四自然段教學過程略)
1.齊讀最后一個自然段。
師:齊會戰(zhàn)斗進行了三天三夜,白求恩連續(xù)工作了六十九個小時。三天三夜共有多少小時?
生:三天三夜共有七十二個小時。
師:想象一下,還有三小時白求恩在干什么?
生:白求恩可能利用這短短的時間喝點水,啃一點干糧,又接著做手術。
生:這三個小時里白求恩探望傷病員,看手術后他們的病情怎樣。
生:白求恩在給手術刀、鑷子、盤子等進行消毒,為新的手術做準備工作。
生:白求恩利用這短暫的時間組織已經(jīng)動過手術的傷員安全轉(zhuǎn)移。
師:戰(zhàn)斗進行了三天三夜,白求恩一刻也沒有休息,堅守住了手術臺這個陣地,多么崇高的國際主義精神!
三、存疑探索,延續(xù)興趣
1.總結全文。(略)
2.存疑探索,指導閱讀。
師:白求恩是偉大的國際主義戰(zhàn)士,他對同志極端熱忱,對工作極端負責任,對技術精益求精,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yè)做出了巨大貢獻。在一次為傷員做手術時不幸中毒,以身殉職,毛主席寫了一篇文章叫做《紀念白求恩》,號召全國人民向白求恩學習。你們想了解更多白求恩的事跡嗎?老師這里有幾本介紹白求恩事跡的故事書(出示書籍),誰愿意看,下課可以到老師這里借閱。
生:(齊)(爭先恐后地)我借!我借……
點評
學習興趣是學習動機的重要心理成份。具有學習興趣的學生,會把學習看成內(nèi)心的滿足,而不是當成一種負擔。有經(jīng)驗的老師往往采用各種方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宋潯堅老師在《手術臺就是陣地》一課的教學中,采取“從疑入手,以疑激趣”的方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思維的興趣,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首先,宋老師從疑入手,一開始就讓學生圍繞課題提出疑問“手術臺怎么會是陣地?”“誰把手術臺當做陣地?”“他在這個陣地上干什么?”學生通過質(zhì)疑,對課文產(chǎn)生了懸念,激起了學習的興趣。預習課文后,再次引導學生質(zhì)疑,“為什么說手術臺就是陣地?”白求恩“是不是我們的客人”?他“為什么要到中國來當醫(yī)生”?通過這些質(zhì)疑,了解學生的預習情況并進一步激起他們學習新課的興趣。
接著,宋老師又從疑入手,引導學生分析課文。他根據(jù)學生的質(zhì)疑和課文主要內(nèi)容,把解決“為什么說手術臺就是陣地”和“白求恩是不是我們的客人”這兩個疑問做為重點,讓學生主要圍繞白求恩與師衛(wèi)生部長的對話進行討論和爭論,老師運用質(zhì)疑的方式層層逼進,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其內(nèi)涵。討論前一個問題時,提出兩個疑問:“‘手術臺’和‘陣地’是一回事嗎?”“既然不是一回事,為什么說‘手術臺就是陣地’?”討論后一個問題,又提出兩個疑問:“你們說他不是客人,那他是什么人?”“他跟誰是一家人?”
在老師的啟發(fā)、引導下,學生經(jīng)過積極思維,逐步理解了白求恩冒著生命危險堅守手術臺這塊陣地,不把自己當做客人,視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yè)為自己的事業(yè)的行為,是崇高的國際主義精神的表現(xiàn)。這里,我們可以看到,在解決疑問的過程中,宋老師始終把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啟迪學生思維放在首位:一是在討論和爭論中解疑,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種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的學習環(huán)境,學生主體作用得到發(fā)揮,使激發(fā)起來的學習興趣更加濃厚;二是老師啟發(fā)、點撥解疑,引導學生將疑點逐步擊破,使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升華為積極思維的興趣。這種“以疑激趣”的結果,是學生對疑問的解決和對課文中心的深刻理解。學生思維能力也在解疑過程中得到鍛煉和提高。
可見,“從疑入手,以疑激趣”的教學方法是一種值得推廣的方法。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奧數(shù)網(wǎng)微信
ID:aoshu_2003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中考網(wǎng)微信
ID:zhongkao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