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成為無所不談的朋友
來源:《讓我們做最好的母親》 2009-05-08 14:12:13
我們在電臺做《楊文教子》欄目時,曾經有個十八歲的女孩兒來找我們。當時她懷孕了,自己不知道怎么辦好,想讓我們幫她找個婦科大夫?粗莻還一臉稚氣的孩子,我們心里為她惋惜也為她心疼。問:“為什么不告訴媽媽?”她很沮喪地對我們說:“我不敢,我媽媽會打死我的。從小到大我什么事也不敢告訴媽媽,沒有一件事情她會幫助我。”然后又用請求的語氣對說:“我在節(jié)目中聽阿姨的聲音很可親,我覺得你們會幫助我。”
那一刻,我們?yōu)槟莻女孩兒的媽媽感到難過。在我們看來,這是多么失敗的媽媽。∮心膫媽媽不愿在孩子最需要自己的時候出現?可是,她的女兒,在人生遇到問題時,寧愿相信我這個陌生人,也不敢告訴自己的媽媽。
我們幫助了那個女孩子,并勸她回家休養(yǎng),她不。我們把她從醫(yī)院送到學校門口,看她一個人回到學校的集體宿舍,很心疼。從那個孩子對媽媽的不信任里,我們感到了她媽媽的“失職”。
那天回到家,麓雪對她的女兒說:“寶貝,你一定記住了,在這個世界上,爸爸媽媽是你最值得信賴的朋友,是會全力以赴幫助你甚至不惜生命的朋友。”女兒笑了,幽默地說:“一廂情愿?”
是啊,想一想,我們長大了,當有憂愁或者喜悅時,我們想到的第一個人是誰?是朋友還是父母?有多少人在長大的歲月里,會把自己的父母當作知心的朋友?喜悅與之分享,悲傷共同分擔……
我們是父母的兒女,也是兒女的父母。世界上的親情莫過于這樣的關系。可是,在我們的內心深處,在我們與最親近的人之間,是否有那么一段無法走近的距離?是否所有的父母都能和自己的兒女,在彼此理解的和諧里,欣享天倫之樂?
前臺灣成功大學校長、美國流體動力學專家、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吳京,這個七旬老人現在想來最讓他驕傲的,不是他曾經獲得的頭銜和榮譽。最讓他幸?鞓返,是今天還能和已經成年、事業(yè)有成的兒子們,靠在墻邊圍著火爐,享受聊天的幸福,這是一家人相偎相伴的快樂時光。他的三個兒子分別畢業(yè)于美國斯坦福、布朗等著名學府,都已是不惑之年,也都已是孩子的父親。吳京說,在他的孩子成長的歲月里,他給孩子的時間是同事和朋友中最多的。在和孩子共同的活動中,兩代人形成平等交談、相互溝通的習慣,代際障礙自然會排除,隔膜也自然能打破,彼此建立起了友好親密的感情,并且延續(xù)了一生。
可是,又有多少父母能和吳老先生一樣,終生擁有和孩子知心朋友般的天倫之樂?
現在城市的孩子基本上都是獨生子女,在家庭中沒有同齡伙伴,加上父母對孩子外出玩耍的限制,孩子交往最多的人基本就是父母。這就在客觀上要求獨生子女的父母,充當孩子同齡伙伴的角色。隨著孩子的成長,他們越來越渴望得到理解和尊重,渴望父母像兄弟姐妹、朋友一樣與他們相處。所以,無論是從我們本身的義務上,還是從孩子教育的意義上,還是從我們老年的幸福上來講,與孩子從小相伴,做孩子一生的朋友,都是重要的,必須的。
孩子是因為父母的“一廂情愿”來到這個世界上,但父母卻真的無法再“一廂情愿”就可以成為孩子的朋友。
不妨讓我們來做一個自我測定:我們有多少時間能夠和孩子玩耍?我們知道孩子快樂的事嗎?我們知道孩子什么時候不開心嗎?我們知道孩子的好朋友是誰嗎?我們允許孩子有自己的興趣和愛好嗎?孩子有心事會和我們說嗎?我們能分享他的快樂、分擔他的煩惱嗎?我們能接受孩子的世界和我們的不同嗎?……
那就讓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努力做孩子的好朋友吧。
首先,要給孩子時間。那些與孩子相處愉快和諧的父母,基本都是肯花時間與孩子在一起的。做游戲、畫畫、運動、做家務、旅游、聊天等等。當我們與孩子分享在一起的快樂時間時,就是我們與孩子交流的最好機會,在同喜同樂中捕捉教育的契機。通過與孩子的親密接觸,了解孩子在不同年齡段的心理需求,就會被孩子在心理上接納。如果不花一些時間與孩子共同度過,再怎么想要與孩子成為朋友,可能都會很難。
孩子的世界是一個很神秘的世界,只有打開疏通管道,做孩子的朋友,才能給孩子輸入精神營養(yǎng)。想想看,如果有人讓你坐下來,然后說“讓我們談談,讓我們成為朋友吧”,是不是很生硬,也很不自然?
其次,準許孩子有自己喜歡的人和事,支持孩子的個人興趣。孩子有自己喜歡的歌星,對人對事有自己的見解,有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和興趣,媽媽盡量不要用自己的眼光和觀點去指責。
比如,女兒興高采烈地對媽媽講述她的偶像時,媽媽如果說:“真不明白他有什么好的,我看你怎么神經兮兮的。”孩子就會很沒趣地說:“算了算了,不跟你說了,跟你沒共同語言。”這個時候她希望媽媽分享她的喜悅。媽媽表現得沒興趣聽,和孩子交流溝通的好機會也就錯失。
孩子對媽媽的信任,實際上就是在日常小事上一點一點積累起來的。媽媽對孩子的話題感興趣,并在適當的時候支持一下孩子的見解,孩子就會在心里把媽媽當成有共同話題的朋友。
還有,媽媽要平等地對待孩子。媽媽在孩子的心中應該是友好和親善的,是溫和而優(yōu)雅的,盡量不要留下太嚴厲的印象。當孩子遇到困難和委屈時,媽媽的安慰、同情、扶持和寬容,會讓孩子覺得媽媽是可以傾訴的對象。
有一個女孩因為看演唱會透支了一年的零花錢,媽媽在她“困難”的時候出手相助,借錢給她,并幫她想辦法用自己的勞動去賺錢。孩子覺得媽媽是自己真正的朋友。懂得幫助孩子,但不是指手畫腳,更不要邊幫忙邊批評,否則會讓孩子產生自卑心理。
同時,媽媽也要對孩子說心里話,坦誠地說出自己的想法。好的關系不是溺愛是真愛,不是遷就是引導。和孩子有不同看法時,我們可以不接受孩子的觀點,但一定要說出自己的觀點,當然不是帶著批評語氣。然后把問題留給孩子,讓孩子自己去思考。不要急于讓孩子表態(tài),因為很多事情得等孩子自己慢慢地體驗之后,他才能理解。
“好媽媽不是只會做飯和洗衣服,應該像我們的好朋友一樣,聽我們說,知道我們的需要。”這是我們在一個初中三年級的班級里做調查時,大多數孩子對好媽媽的理解。
經常聽到孩子上了大學的媽媽說“終于熬到頭了”。我不理解:我們生養(yǎng)孩子為了什么?防老?陪他們沒白天沒黑夜地上各種輔導班?擔心孩子升學?擔心孩子的婚嫁?我們怎么會這么傻呢?我們應學會享受孩子的成長過程,也讓孩子享受與我們共處的時光。
人生有很多東西,真的是只有到老了才知道什么是寶貴的。當孩子把我們視為朋友,他才會把心里想的、自己經歷的感興趣的事說給我們聽,我們才有可能在第一時間掌握孩子成長的狀態(tài),進行隨機教育和引導,也享受他們新生命成長的蓬勃和多彩。
豐子愷先生的話說得好:“我以為世間人與人的關系,最自然、最合理的莫過于朋友。君臣、父子、兄弟、夫妻之情,在十分自然合理的時候都不外乎是一種曠久的友誼。”
把孩子當作我們的朋友吧,在和他們朝夕相處中,享受自己的第二個童年、少年、青年;珍惜和孩子一起成長的時光吧,去體驗、發(fā)現生命中的那份純真、明凈和簡單的幸福。 孩子和我們在一起的時光是短暫的,但在他們成長的過程中,我們與他們建立的那份世間獨一無二的友誼,卻是伴隨我們和他們一生的。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