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成語里有“井底之蛙”,是用來形容見識短淺的人。
在外國古代數學書里有“井底之蝸”,講的是一只從井底往上爬的蝸牛:
井深二十尺,
蝸牛在井底。
白天升七尺,
夜里降二尺,
幾天爬出井?
這是1522年出版的李茲(Riese)著的《算術》書里的一道趣題,尺,一天一夜實際上升5尺,從20÷5=4,應該得到四天四夜爬上來20尺,怎么三天多些就出來了呢?
這話有一定道理,不過忽略了一個細節(jié)。晝升7尺、夜降2尺,要在白天沒有爬到頂的情況下,夜里才有機會往下掉。蝸牛三天三夜實際上升15尺,第四天清晨離井口只剩5尺,天黑以前就能爬出井來,再也不會沿著井的內壁往下掉了。古人編題時,做了一個小小圈套,專門引誘粗心的人上當,讓他們在醒悟過來之后,體會到“粗心大意要不得”!
現代人比古代人的辦法更多,出題目時更善于跟粗心的朋友開一點小玩笑。特別是選擇題,有時把錯誤的選項編得比正確選項更像是對的。這類題目可以鍛煉考慮問題的周密性,使人變得更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