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做某一件事,制造某種產(chǎn)品,完成某項任務(wù),完成某項工程等等,都要涉及到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時間這三個量,它們之間的基本數(shù)量關(guān)系是
工作量=工作效率×時間.
在小學數(shù)學中,探討這三個數(shù)量之間關(guān)系的應用題,我們都叫做“工程問題”.
舉一個簡單例子.
一件工作,甲做10天可完成,乙做15天可完成.問兩人合作幾天可以完成?
一件工作看成1個整體,因此可以把工作量算作1.所謂工作效率,就是單位時間內(nèi)完成的工作量,我們用的時間單位是“天”,1天就是一個單位,
再根據(jù)基本數(shù)量關(guān)系式,得到
所需時間=工作量÷工作效率
=6(天)?
兩人合作需要6天.
這是工程問題中最基本的問題,這一講介紹的許多例子都是從這一問題發(fā)展產(chǎn)生的.
為了計算整數(shù)化(盡可能用整數(shù)進行計算),如第三講例3和例8所用方法,把工作量多設(shè)份額.還是上題,10與15的最小公倍數(shù)是30.設(shè)全部工作量為30份.那么甲每天完成3份,乙每天完成2份.兩人合作所需天數(shù)是
30÷(3+ 2)= 6(天)
數(shù)計算,就方便些.
∶2.或者說“工作量固定,工作效率與時間成反比例”.甲、乙工作效率的比是15∶10=3∶2.當知道了兩者工作效率之比,從比例角度考慮問題,也
需時間是
因此,在下面例題的講述中,不完全采用通常教科書中“把工作量設(shè)為整體1”的做法,而偏重于“整數(shù)化”或“從比例角度出發(fā)”,也許會使我們的解題思路更靈活一些.
一、兩個人的問題
標題上說的“兩個人”,也可以是兩個組、兩個隊等等的兩個集體.
例1 一件工作,甲做9天可以完成,乙做6天可以完成.現(xiàn)在甲先做了3天,余下的工作由乙繼續(xù)完成.乙需要做幾天可以完成全部工作?
答:乙需要做4天可完成全部工作.
解二:9與6的最小公倍數(shù)是18.設(shè)全部工作量是18份.甲每天完成2份,乙每天完成3份.乙完成余下工作所需時間是
(18- 2 × 3)÷ 3= 4(天).
解三:甲與乙的工作效率之比是
6∶ 9= 2∶ 3.
甲做了3天,相當于乙做了2天.乙完成余下工作所需時間是6-2=4(天).
例2 一件工作,甲、乙兩人合作30天可以完成,共同做了6天后,甲離開了,由乙繼續(xù)做了40天才完成.如果這件工作由甲或乙單獨完成各需要多少天?
解:共做了6天后,
原來,甲做 24天,乙做 24天,
現(xiàn)在,甲做0天,乙做40=(24+16)天.
這說明原來甲24天做的工作,可由乙做16天來代替.因此甲的工作效率
如果乙獨做,所需時間是
如果甲獨做,所需時間是
答:甲或乙獨做所需時間分別是75天和50天.
例3 某工程先由甲獨做63天,再由乙單獨做28天即可完成;如果由甲、乙兩人合作,需48天完成.現(xiàn)在甲先單獨做42天,然后再由乙來單獨完成,那么乙還需要做多少天?
解:先對比如下:
甲做63天,乙做28天;
甲做48天,乙做48天.
就知道甲少做63-48=15(天),乙要多做48-28=20(天),由此得出甲的
甲先單獨做42天,比63天少做了63-42=21(天),相當于乙要做
因此,乙還要做
28+28= 56 (天).
答:乙還需要做 56天.
例4 一件工程,甲隊單獨做10天完成,乙隊單獨做30天完成.現(xiàn)在兩隊合作,其間甲隊休息了2天,乙隊休息了8天(不存在兩隊同一天休息).問開始到完工共用了多少天時間?
解一:甲隊單獨做8天,乙隊單獨做2天,共完成工作量
余下的工作量是兩隊共同合作的,需要的天數(shù)是
2+8+ 1= 11(天).
答:從開始到完工共用了11天.
解二:設(shè)全部工作量為30份.甲每天完成3份,乙每天完成1份.在甲隊單獨做8天,乙隊單獨做2天之后,還需兩隊合作
(30- 3 × 8- 1× 2)÷(3+1)= 1(天).
解三:甲隊做1天相當于乙隊做3天.
在甲隊單獨做 8天后,還余下(甲隊) 10-8= 2(天)工作量.相當于乙隊要做2×3=6(天).乙隊單獨做2天后,還余下(乙隊)6-2=4(天)工作量.
4=3+1,
其中3天可由甲隊1天完成,因此兩隊只需再合作1天.
例5 一項工程,甲隊單獨做20天完成,乙隊單獨做30天完成.現(xiàn)在他們兩隊一起做,其間甲隊休息了3天,乙隊休息了若干天.從開始到完成共用了16天.問乙隊休息了多少天?
解一:如果16天兩隊都不休息,可以完成的工作量是
由于兩隊休息期間未做的工作量是
乙隊休息期間未做的工作量是
乙隊休息的天數(shù)是
答:乙隊休息了5天半.
解二:設(shè)全部工作量為60份.甲每天完成3份,乙每天完成2份.
兩隊休息期間未做的工作量是
(3+2)×16- 60= 20(份).
因此乙休息天數(shù)是
。20- 3 × 3)÷ 2= 5.5(天).
解三:甲隊做2天,相當于乙隊做3天.
甲隊休息3天,相當于乙隊休息4.5天.
如果甲隊16天都不休息,只余下甲隊4天工作量,相當于乙隊6天工作量,乙休息天數(shù)是
16-6-4.5=5.5(天).
例6 有甲、乙兩項工作,張單獨完成甲工作要10天,單獨完成乙工作要15天;李單獨完成甲工作要 8天,單獨完成乙工作要20天.如果每項工作都可以由兩人合作,那么這兩項工作都完成最少需要多少天?
解:很明顯,李做甲工作的工作效率高,張做乙工作的工作效率高.因此讓李先做甲,張先做乙.
設(shè)乙的工作量為60份(15與20的最小公倍數(shù)),張每天完成4份,李每天完成3份.
8天,李就能完成甲工作.此時張還余下乙工作(60-4×8)份.由張、李合作需要
。60-4×8)÷(4+3)=4(天).
8+4=12(天).
答:這兩項工作都完成最少需要12天.
例7 一項工程,甲獨做需10天,乙獨做需15天,如果兩人合作,他
要8天完成這項工程,兩人合作天數(shù)盡可能少,那么兩人要合作多少天?
解:設(shè)這項工程的工作量為30份,甲每天完成3份,乙每天完成2份.
兩人合作,共完成
3× 0.8 + 2 × 0.9= 4.2(份).
因為兩人合作天數(shù)要盡可能少,獨做的應是工作效率較高的甲.因為要在8天內(nèi)完成,所以兩人合作的天數(shù)是
。30-3×8)÷(4.2-3)=5(天).
很明顯,最后轉(zhuǎn)化成“雞兔同籠”型問題.
例8 甲、乙合作一件工作,由于配合得好,甲的工作效率比單獨做時
如果這件工作始終由甲一人單獨來做,需要多少小時?
解:乙6小時單獨工作完成的工作量是
乙每小時完成的工作量是
兩人合作6小時,甲完成的工作量是
甲單獨做時每小時完成的工作量
甲單獨做這件工作需要的時間是
答:甲單獨完成這件工作需要33小時.
這一節(jié)的多數(shù)例題都進行了“整數(shù)化”的處理.但是,“整數(shù)化”并不能使所有工程問題的計算簡便.例8就是如此.例8也可以整數(shù)化,當求出乙每
有一點方便,但好處不大.不必多此一舉.
二、多人的工程問題
我們說的多人,至少有3個人,當然多人問題要比2人問題復雜一些,但是解題的基本思路還是差不多.
例9 一件工作,甲、乙兩人合作36天完成,乙、丙兩人合作45天完成,甲、丙兩人合作要60天完成.問甲一人獨做需要多少天完成?
解:設(shè)這件工作的工作量是1.
甲、乙、丙三人合作每天完成
減去乙、丙兩人每天完成的工作量,甲每天完成
答:甲一人獨做需要90天完成.
例9也可以整數(shù)化,設(shè)全部工作量為180份,甲、乙合作每天完成5份,乙、丙合作每天完成4份,甲、丙合作每天完成3份.請試一試,計算是否會方便些?
例10 一件工作,甲獨做要12天,乙獨做要18天,丙獨做要24天.這件工作由甲先做了若干天,然后由乙接著做,乙做的天數(shù)是甲做的天數(shù)的3倍,再由丙接著做,丙做的天數(shù)是乙做的天數(shù)的2倍,終于做完了這件工作.問總共用了多少天?
解:甲做1天,乙就做3天,丙就做3×2=6(天).
說明甲做了2天,乙做了2×3=6(天),丙做2×6=12(天),三人一共做了
2+6+12=20(天).
答:完成這項工作用了20天.
本題整數(shù)化會帶來計算上的方便.12,18,24這三數(shù)有一個易求出的最小公倍數(shù)72.可設(shè)全部工作量為72.甲每天完成6,乙每天完成4,丙每天完成3.總共用了
例11 一項工程,甲、乙、丙三人合作需要13天完成.如果丙休息2天,乙就要多做4天,或者由甲、乙兩人合作1天.問這項工程由甲獨做需要多少天?
解:丙2天的工作量,相當乙4天的工作量.丙的工作效率是乙的工作效率的4÷2=2(倍),甲、乙合作1天,與乙做4天一樣.也就是甲做1天,相當于乙做3天,甲的工作效率是乙的工作效率的3倍.
他們共同做13天的工作量,由甲單獨完成,甲需要
答:甲獨做需要26天.
事實上,當我們算出甲、乙、丙三人工作效率之比是3∶2∶1,就知甲做1天,相當于乙、丙合作1天.三人合作需13天,其中乙、丙兩人完成的工作量,可轉(zhuǎn)化為甲再做13天來完成.
例12 某項工作,甲組3人8天能完成工作,乙組4人7天也能完成工作.問甲組2人和乙組7人合作多少時間能完成這項工作?
解一:設(shè)這項工作的工作量是1.
甲組每人每天能完成
乙組每人每天能完成
甲組2人和乙組7人每天能完成
答:合作3天能完成這項工作.
解二:甲組3人8天能完成,因此2人12天能完成;乙組4人7天能完成,因此7人4天能完成.
現(xiàn)在已不需顧及人數(shù),問題轉(zhuǎn)化為:
甲組獨做12天,乙組獨做4天,問合作幾天完成?
小學算術(shù)要充分利用給出數(shù)據(jù)的特殊性.解二是比例靈活運用的典型,如果你心算較好,很快就能得出答數(shù).
例13 制作一批零件,甲車間要10天完成,如果甲車間與乙車間一起做只要6天就能完成.乙車間與丙車間一起做,需要8天才能完成.現(xiàn)在三個車間一起做,完成后發(fā)現(xiàn)甲車間比乙車間多制作零件2400個.問丙車間制作了多少個零件?
解一:仍設(shè)總工作量為1.
甲每天比乙多完成
因此這批零件的總數(shù)是
丙車間制作的零件數(shù)目是
答:丙車間制作了4200個零件.
解二:10與6最小公倍數(shù)是30.設(shè)制作零件全部工作量為30份.甲每天完成 3份,甲、乙一起每天完成5份,由此得出乙每天完成2份.
乙、丙一起,8天完成.乙完成8×2=16(份),丙完成30-16=14(份),就知
乙、丙工作效率之比是16∶14=8∶7.
已知
甲、乙工作效率之比是 3∶2= 12∶8.
綜合一起,甲、乙、丙三人工作效率之比是
12∶8∶7.
當三個車間一起做時,丙制作的零件個數(shù)是
2400÷(12- 8) × 7= 4200(個).
例14 搬運一個倉庫的貨物,甲需要10小時,乙需要12小時,丙需要15小時.有同樣的倉庫A和B,甲在A倉庫、乙在B倉庫同時開始搬運貨物,丙開始幫助甲搬運,中途又轉(zhuǎn)向幫助乙搬運.最后兩個倉庫貨物同時搬完.問丙幫助甲、乙各多少時間?
解:設(shè)搬運一個倉庫的貨物的工作量是1.現(xiàn)在相當于三人共同完成工作量2,所需時間是
答:丙幫助甲搬運3小時,幫助乙搬運5小時.
解本題的關(guān)鍵,是先算出三人共同搬運兩個倉庫的時間.本題計算當然也可以整數(shù)化,設(shè)搬運一個倉庫全部工作量為 60.甲每小時搬運 6,乙每小時搬運 5,丙每小時搬運4.
三人共同搬完,需要
60 × 2÷ (6+ 5+ 4)= 8(小時).
甲需丙幫助搬運
。60- 6× 8)÷ 4= 3(小時).
乙需丙幫助搬運
。60- 5× 8)÷4= 5(小時).
三、水管問題
從數(shù)學的內(nèi)容來看,水管問題與工程問題是一樣的.水池的注水或排水相當于一項工程,注水量或排水量就是工作量.單位時間里的注水量或排水量就是工作效率.至于又有注入又有排出的問題,不過是工作量有加有減罷了.因此,水管問題與工程問題的解題思路基本相同.
例15 甲、乙兩管同時打開,9分鐘能注滿水池.現(xiàn)在,先打開甲管,10分鐘后打開乙管,經(jīng)過3分鐘就注滿了水池.已知甲管比乙管每分鐘多注入0.6立方米水,這個水池的容積是多少立方米?
甲每分鐘注入水量是
乙每分鐘注入水量是
因此水池容積是
答:水池容積是27立方米.
例16 有一些水管,它們每分鐘注水量都相等.現(xiàn)在
按預定時間注滿水池,如果開始時就打開10根水管,中途不增開水管,也能按預定時間注滿水池.問開始時打開了幾根水管?
答:開始時打開6根水管.
例17 蓄水池有甲、丙兩條進水管,和乙、丁兩條排水管.要灌滿一池水,單開甲管需3小時,單開丙管需要5小時.要排光一池水,單開乙管需要
、乙、……的順序輪流打開1小時,問多少時間后水開始溢出水池?
,否則開甲管的過程中水池里的水就會溢出.
以后(20小時),池中的水已有
此題與廣為流傳的“青蛙爬井”是相仿的:一只掉進了枯井的青蛙,它要往上爬30尺才能到達井口,每小時它總是爬3尺,又滑下2尺.問這只青蛙需要多少小時才能爬到井口?
看起來它每小時只往上爬3- 2= 1(尺),但爬了27小時后,它再爬1小時,往上爬了3尺已到達井口.
因此,答案是28小時,而不是30小時.
例18 一個蓄水池,每分鐘流入4立方米水.如果打開5個水龍頭,2小時半就把水池水放空,如果打開8個水龍頭,1小時半就把水池水放空.現(xiàn)在打開13個水龍頭,問要多少時間才能把水放空?
解:先計算1個水龍頭每分鐘放出水量.
2小時半比1小時半多60分鐘,多流入水
4 × 60= 240(立方米).
時間都用分鐘作單位,1個水龍頭每分鐘放水量是
240 ÷ ( 5× 150- 8 × 90)= 8(立方米),
8個水龍頭1個半小時放出的水量是
8 × 8 × 90,
其中 90分鐘內(nèi)流入水量是 4 × 90,因此原來水池中存有水 8 × 8 × 90-4 × 90= 5400(立方米).
打開13個水龍頭每分鐘可以放出水8×13,除去每分鐘流入4,其余將放出原存的水,放空原存的5400,需要
5400 ÷(8 × 13- 4)=54(分鐘).
答:打開13個龍頭,放空水池要54分鐘.
水池中的水,有兩部分,原存有水與新流入的水,就需要分開考慮,解本題的關(guān)鍵是先求出池中原存有的水.這在題目中卻是隱含著的.
例19 一個水池,地下水從四壁滲入池中,每小時滲入水量是固定的.打開A管,8小時可將滿池水排空,打開C管,12小時可將滿池水排空.如果打開A,B兩管,4小時可將水排空.問打開B,C兩管,要幾小時才能將滿池水排空?
解:設(shè)滿水池的水量為1.
A管每小時排出
A管4小時排出
因此,B,C兩管齊開,每小時排水量是
B,C兩管齊開,排光滿水池的水,所需時間是
答: B, C兩管齊開要 4 小時 48分才將滿池水排完.
本題也要分開考慮,水池原有水(滿池)和滲入水量.由于不知具體數(shù)量,像工程問題不知工作量的具體數(shù)量一樣.這里把兩種水量分別設(shè)成“1”.但這兩種量要避免混淆.事實上,也可以整數(shù)化,把原有水設(shè)為8與12的最小公倍數(shù) 24.
17世紀英國偉大的科學家牛頓寫過一本《普遍算術(shù)》一書,書中提出了一個“牛吃草”問題,這是一道饒有趣味的算術(shù)題.從本質(zhì)上講,與例18和例19是類同的.題目涉及三種數(shù)量:原有草、新長出的草、牛吃掉的草.這與原有水量、滲入水量、水管排出的水量,是完全類同的.
例20 有三片牧場,場上草長得一樣密,而且長得一
草;21頭牛9星期吃完第二片牧場的草.問多少頭牛18星期才能吃完第三片牧場的草?
解:吃草總量=一頭牛每星期吃草量×牛頭數(shù)×星期數(shù).根據(jù)這一計算公式,可以設(shè)定“一頭牛每星期吃草量”作為草的計量單位.
原有草+4星期新長的草=12×4.
原有草+9星期新長的草=7×9.
由此可得出,每星期新長的草是
。7×9-12×4)÷(9-4)=3.
那么原有草是
7×9-3×9=36(或者12×4-3×4).
對第三片牧場來說,原有草和18星期新長出草的總量是
這些草能讓
90×7.2÷18=36(頭)
牛吃18個星期.
答:36頭牛18個星期能吃完第三片牧場的草.
例20與例19的解法稍有一點不一樣.例20把“新長的”具體地求出來,把“原有的”與“新長的”兩種量統(tǒng)一起來計算.事實上,如果例19再有一個條件,例如:“打開B管,10小時可以將滿池水排空.”也就可以求出“新長的”與“原有的”之間數(shù)量關(guān)系.但僅僅是例19所求,是不需要加這一條件.好好想一想,你能明白其中的道理嗎?
“牛吃草”這一類型問題可以以各種各樣的面目出現(xiàn).限于篇幅,我們只再舉一個例子.
例21 畫展9點開門,但早有人排隊等候入場.從第一個觀眾來到時起,每分鐘來的觀眾人數(shù)一樣多.如果開3個入場口,9點9分就不再有人排隊,如果開5個入場口,9點5分就沒有人排隊.問第一個觀眾到達時間是8點幾分?
解:設(shè)一個入場口每分鐘能進入的觀眾為1個計算單位.
從9點至9點9分進入觀眾是3×9,
從9點至9點5分進入觀眾是5×5.
因為觀眾多來了9-5=4(分鐘),所以每分鐘來的觀眾是
(3×9-5×5)÷(9-5)=0.5.
9點前來的觀眾是
5×5-0.5×5=22.5.
這些觀眾來到需要
22.5÷0.5=45(分鐘).
答:第一個觀眾到達時間是8點15分.
從例20和例21中,我們也注意到,設(shè)置計算單位的重要性.選擇適當?shù)牧孔鳛橛嬎銌挝,往往使問題變得簡單且易于表達.本書中多次提到設(shè)單位問題,請同學們注意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