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六年級奧數(shù)訓練——行程問題之追擊與相遇
第一講行程問題
走路、行車、一個物體的移動,總是要涉及到三個數(shù)量:
距離走了多遠,行駛多少千米,移動了多少米等等;
速度在單位時間內(nèi)(例如1小時內(nèi))行走或移動的距離;
時間行走或移動所花時間.
這三個數(shù)量之間的關(guān)系,可以用下面的公式來表示:
距離=速度×時間
很明顯,只要知道其中兩個數(shù)量,就馬上可以求出第三個數(shù)量.從數(shù)學上說,這是一種最基本的數(shù)量關(guān)系,在小學的應用題中,這樣的數(shù)量關(guān)系也是最常見的,例如
總量=每個人的數(shù)量×人數(shù).
工作量=工作效率×時間.
因此,我們從行程問題入手,掌握一些處理這種數(shù)量關(guān)系的思路、方法和技巧,就能解其他類似的問題.
當然,行程問題有它獨自的特點,在小學的應用題中,行程問題的內(nèi)容最豐富多彩,饒有趣味.它不僅在小學,而且在中學數(shù)學、物理的學習中,也是一個重點內(nèi)容.因此,我們非常希望大家能學好這一講,特別是學會對一些問題的思考方法和處理技巧.
這一講,用5千米/小時表示速度是每小時5千米,用3米/秒表示速度是每秒3米
一、追及與相遇
有兩個人同時在行走,一個走得快,一個走得慢,當走得慢的在前,走得快的過了一些時間就能追上他.這就產(chǎn)生了“追及問題”.實質(zhì)上,要算走得快的人在某一段時間內(nèi),比走得慢的人多走的距離,也就是要計算兩人走的距離之差.如果設甲走得快,乙走得慢,在相同時間內(nèi),
甲走的距離-乙走的距離
=甲的速度×時間-乙的速度×時間
=(甲的速度-乙的速度)×時間.
通常,“追及問題”要考慮速度差.
例1小轎車的速度比面包車速度每小時快6千米,小轎車和面包車同時從學校開出,沿著同一路線行駛,小轎車比面包車早10分鐘到達城門,當面包車到達城門時,小轎車已離城門9千米,問學校到城門的距離是多少千米?
解:先計算,從學校開出,到面包車到達城門用了多少時間.
此時,小轎車比面包車多走了9千米,而小轎車與面包車的速度差是6千米/小時,因此
所用時間=9÷6=1.5(小時).
小轎車比面包車早10分鐘到達城門,面包車到達時,小轎車離城門9千米,說明小轎車的速度是
面包車速度是54-6=48(千米/小時).
城門離學校的距離是
48×1.5=72(千米).
例2 小張從家到公園,原打算每分種走50米.為了提早10分鐘到,他把速度加快,每分鐘走75米.問家到公園多遠?
解一:可以作為“追及問題”處理.
假設另有一人,比小張早10分鐘出發(fā).考慮小張以75米/分鐘速度去追趕,追上所需時間是
50×10÷(75-50)=20(分鐘)·
因此,小張走的距離是
75×20=1500(米).
答:從家到公園的距離是1500米.
還有一種不少人采用的方法.
家到公園的距離是
一種解法好不好,首先是“易于思考”,其次是“計算方便”.那么你更喜歡哪一種解法呢?對不同的解法進行比較,能逐漸形成符合你思維習慣的解題思路.
答:學校到城門的距離是72千米.
答:學校到城門的距離是72千米.